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09.20
编号:136226
房颤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20日 医学科学报 2016.09.20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 程晓曙

    

    房颤带来的危害,首当其冲是栓塞事件,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方面之一,也是减少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甚至是一些医务工作者对房颤危害的认识不足,担心服用抗凝药物会导致出血的发生,加上服用华法林后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因此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对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差,在欧洲仅50%的房颤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是10%,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广大的房颤患者无法从抗凝治疗中获益。

    界定抗凝治疗方案选择的标准是患者的危险分层,目前存在CHADS2和CHA2DS2-VASC两个评分标准。在以往的指南中指出,CHADS2评分中0~1分的患者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推荐CHADS2评分为风险评估的简单方法,适用于基层医疗和非专业人士。要得到更为详细的卒中风险评估,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但在2014 AHA/ACC/HRS房颤指南中首次摒弃了CHADS2评分,要求所有患者均应行CHA2DS2-VASc评分。

    除非有禁忌证,对评分≥2分的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INR维持在2~3之间,抗凝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出血风险,可以使用HAS-BLED评分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对于HAS-BLED≥3分的高出血风险患者,若同时存在卒中高危风险,抗凝治疗不应作为禁忌,因为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卒中风险往往也高,应进行严密监测,对于抗凝治疗过程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应依据其服用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出血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寻找并处理其他潜在病因,重新评估其栓塞及出血风险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抗栓方案。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多项对于房颤的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方案的比较研究表明,节律控制并没有显示出相较于心率控制的优势,但节律控制组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都有明显获益,因此,通过详细的分析权衡,一些房颤患者可以选择抗心律失常进行节律控制,如房颤持续时间不长,左心房不大,维持窦律的可能性较大的患者。

    近年来,导管消融为房颤的治疗带来一个春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导管消融具有转复成功率高,致心律失常作用小的特点。对于病程短,心房容积小,心房重塑不明显,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房颤患者,可以选择进行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指南对房颤的导管消融的推荐稳步提升:对于有症状,药物无效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已是Ⅰ类指征,对慢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至少是Ⅱb类指征。但导管消融仍存在复发率较高、存在手术风险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我国,应充分评价患者综合因素,尽可能选择获益较多的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经济效益比。

    《医学科学报》 (第5期 第17版 房颤与抗凝),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