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11.24
编号:136857
临床用药:抗组胺药临床应用注意啥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24日 医学科学报 2016.11.24
     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明确疗效,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但是,抗组胺药物依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等。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和维护患者健康非常必要。

    用药时间要求

    对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4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而对于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实验阳性者,至少维持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

    儿童患者的合理应用

    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肠道外剂型(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且可用于2岁以下婴儿,其中羟嗪是英国批准用于1岁以下儿童唯一的抗组胺药,所以目前为止氯苯那敏仍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2岁以下儿童禁用,2岁及2岁以上儿童慎用。

    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确切效果,其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 FDA 即批准西替利嗪可用于2~5岁儿童,现国内已应用于12岁以下儿童。

      

    美国FDA对氯苯那敏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孕妇慎用。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美国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孕妇临产前1~2周应停用本品。苯海拉明妊娠早期用药,婴儿腭裂、腹股沟疝和泌尿生殖器官畸形的发生率可能增多,国内资料建议妊娠早期妇女禁用。 (来源:临床用药)

    《医学科学报》 (第92期 第9版 药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