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先号脉
本栏目撰稿人温长路教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著作等身,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医古文研究会等组织任顾问、常委、副会长等。
号脉,是中医诊病的方法之一,准确地说叫“切脉”,是司空见惯的事。吃饭先号脉,是上海一家餐馆推出的食疗新花样,是结合脉象、气色、体质等状况决定饮食类型的一种方法,以指导人们吃出科学、吃出健康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人把它类比为“辨证施吃”。从科学观看,这无疑是正确的,民以食为天,吃的科学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来说最重要不过的。药补不如食补,中医历来又重视食疗,饭吃得得法,既有营养健身之用,又得祛病疗疾之妙。
诊脉,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方法之一。《周礼》中已有“参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那时诊脉的部位是对全身的动脉进行观察,后世习惯上把它称为“遍诊法”。汉代的张仲景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简化,创造了包括人迎(颈外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在内的“三部诊法”,使脉诊有了新的进步。被普遍接受的“寸口诊法”,是古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后对脉诊的最精辟总结和发展,既方便宜行,又切合实际。寸口,不仅位置裸露,便于医生操作,而且是人体经脉中气血聚集之所,能够反映出五脏八腑的基本情况,为医生提供的诊断依据是客观的。这不是中医“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一家之说,现代运用全息论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人体正常的脉象称为“平脉”,一呼一吸(医学上习惯称为“一息”)跳动4次(医学上称为“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病脉比较复杂,有说24种的(《脉经》),有说16种的(《景岳全书》),有说27种的(《濒湖脉学》),有说28种的(《诊家正眼》),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位置比较表浅的“浮脉”、比较深在的“沉脉”,脉速比较快的“数脉”、比较慢的“迟脉”,脉搏动而有力的“实脉”、动而无力的“虚脉”,脉象往来流利的“滑脉”、艰涩不畅的“涩脉”,脉体大而有力的“洪脉”、软弱无力的“细脉”,脉若琴弦的“弦脉”、间歇缓弱的“代脉”等。诊脉主要是通过对脉位和脉的次数、形态、节律、气势、通畅程度等方面的全面体察,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相应的判断。大凡浮、数、实、滑、洪、弦脉主实、主热、主表,沉、迟、虚、涩、细、代脉主虚、主寒、主里。也有脉与疾病的本质情况不同的,脉象表现出的是假象,不可一概而论。脉理精微难辨,高深难学,古人感叹地说:“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可见,除了专业医生外,号脉不是普通人都能掌握的本事。这里介绍脉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点医学常识,千万不可凭此就去言医道药的。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脉诊只是中医诊病的一个方面,对疾病的诊断是要经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得到的情况综合后才能作出的。李时珍是写了脉学的大学问家,可他却说:“脉为四诊之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中医历来提倡四诊合参,反对一脉决百病和把脉诊神秘化。那种“病家无需开口,便知病之八九”的所谓“诊脉高手”,或是“暗着”进行四诊合参,明把诊脉作为一种游戏,借以抬高自己、迎合部分患者的心理;或是对医理学得甚少,借诊脉给自己披上一层伪装,装腔作势糊弄患者的做法,起码来说是不严肃的,是医学道德低下的表现。一些患者为了“考验”医生的“水平”,硬是不开尊口,喜欢听那些顺口胡诌,结果使自己多吃冤枉药、多受疾病折磨,甚或耽误了医治时机还不知根底。
医乃科学,必须遵循科学;脉乃科学,必须懂得脉学;病乃科学,必须掌握科学诊病、学会科学就诊。, 百拇医药
号脉,是中医诊病的方法之一,准确地说叫“切脉”,是司空见惯的事。吃饭先号脉,是上海一家餐馆推出的食疗新花样,是结合脉象、气色、体质等状况决定饮食类型的一种方法,以指导人们吃出科学、吃出健康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人把它类比为“辨证施吃”。从科学观看,这无疑是正确的,民以食为天,吃的科学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来说最重要不过的。药补不如食补,中医历来又重视食疗,饭吃得得法,既有营养健身之用,又得祛病疗疾之妙。
诊脉,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方法之一。《周礼》中已有“参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那时诊脉的部位是对全身的动脉进行观察,后世习惯上把它称为“遍诊法”。汉代的张仲景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简化,创造了包括人迎(颈外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在内的“三部诊法”,使脉诊有了新的进步。被普遍接受的“寸口诊法”,是古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后对脉诊的最精辟总结和发展,既方便宜行,又切合实际。寸口,不仅位置裸露,便于医生操作,而且是人体经脉中气血聚集之所,能够反映出五脏八腑的基本情况,为医生提供的诊断依据是客观的。这不是中医“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一家之说,现代运用全息论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人体正常的脉象称为“平脉”,一呼一吸(医学上习惯称为“一息”)跳动4次(医学上称为“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病脉比较复杂,有说24种的(《脉经》),有说16种的(《景岳全书》),有说27种的(《濒湖脉学》),有说28种的(《诊家正眼》),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位置比较表浅的“浮脉”、比较深在的“沉脉”,脉速比较快的“数脉”、比较慢的“迟脉”,脉搏动而有力的“实脉”、动而无力的“虚脉”,脉象往来流利的“滑脉”、艰涩不畅的“涩脉”,脉体大而有力的“洪脉”、软弱无力的“细脉”,脉若琴弦的“弦脉”、间歇缓弱的“代脉”等。诊脉主要是通过对脉位和脉的次数、形态、节律、气势、通畅程度等方面的全面体察,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相应的判断。大凡浮、数、实、滑、洪、弦脉主实、主热、主表,沉、迟、虚、涩、细、代脉主虚、主寒、主里。也有脉与疾病的本质情况不同的,脉象表现出的是假象,不可一概而论。脉理精微难辨,高深难学,古人感叹地说:“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可见,除了专业医生外,号脉不是普通人都能掌握的本事。这里介绍脉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点医学常识,千万不可凭此就去言医道药的。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脉诊只是中医诊病的一个方面,对疾病的诊断是要经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得到的情况综合后才能作出的。李时珍是写了脉学的大学问家,可他却说:“脉为四诊之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中医历来提倡四诊合参,反对一脉决百病和把脉诊神秘化。那种“病家无需开口,便知病之八九”的所谓“诊脉高手”,或是“暗着”进行四诊合参,明把诊脉作为一种游戏,借以抬高自己、迎合部分患者的心理;或是对医理学得甚少,借诊脉给自己披上一层伪装,装腔作势糊弄患者的做法,起码来说是不严肃的,是医学道德低下的表现。一些患者为了“考验”医生的“水平”,硬是不开尊口,喜欢听那些顺口胡诌,结果使自己多吃冤枉药、多受疾病折磨,甚或耽误了医治时机还不知根底。
医乃科学,必须遵循科学;脉乃科学,必须懂得脉学;病乃科学,必须掌握科学诊病、学会科学就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