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洋食品”请多个心眼
如今,商场、超市和小食品店几乎都设有进口食品货架,进口食品离百姓越来越近了。对于食品,消费者很关注其生产日期、主要成分、贮存方法等信息。笔者近日在几家商场、超市和进口食品专卖店看到,大部分进口食品都没有中文标签,即便有也只是简单的说明,对于看不懂外文的消费者来说,买这些包装光鲜、价格不菲的进口食品就不是很放心了。
有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进口食品每年增长速度平均在15%左右。
笔者在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看到,产自日本的“明治”巧克力售价为30元,产自韩国的饼干售价为18元,均为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好几倍。
进口食品光鲜的外表吸引了部分市民,抱着尝鲜的想法光顾的市民很多。扈小姐特别爱吃零食,进口零食面市后立即引起她的兴趣,经常到店里搜罗好吃的。扈小姐说,有些进口零食口味确实独特,很值得一试,遇到口味不错的,她还会向朋友们大力推荐。
, 百拇医药
笔者在这家店里遇到正在挑选食品的宋女士,她拿了三盒不同口味的日本“明治”巧克力,说:“我女儿就喜欢吃进口的巧克力,亲戚家的小孩也是这样。”
在另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梁小姐挑选了两款进口巧克力准备送给朋友,她认为进口食品比较新奇,常买进口巧克力送人,虽然价格比国内的巧克力贵些,总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贵总有贵的道理,而且送礼最看重的还是外表和价值,钱花到了,感觉这份礼的分量就上去了。
一家商场的超市销售员告诉笔者,进口食品销量近几年来逐年提高,消费人群也由少数的海归人员扩展到白领阶层和喜欢尝鲜的年轻人,超市里卖得比较好的是巧克力和橄榄油。进口食品的价格包含了关税、运输成本、销售风险等,比国内同类产品高,购买这些食品的顾客都有比较好的经济收入,对价格都能接受。
也有很多人对购买进口食品表示不理解,认为消费进口食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进口食品质量都过关的,有的进口食品外包装上连中文标签都找不着。
, http://www.100md.com
某大学学生杨波奇告诉笔者,他也购买过进口食品,发现其口感和国内同类产品差不多,价格却高了将近6倍。他觉得这样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既然花更少的钱能得到一样的满足,为什么要盲目追求外观好看或者考虑是不是吃进口食品更有面子呢?很多进口食品外包装没有中文标签,也不知道是不是三无产品。
笔者在一些进口食品专卖店发现,很多市民对着进口食品露出了疑惑的眼神,因为上面的外文标识让他们看不懂。不少市民对产品的原料、产地、口味等情况问了又问,尽管销售人员一遍遍地解释,最终很多人还是下不了购买的决心。
笔者发现,那些根本没有中文标签的食品,包装上只有使用数字显示的保质期是市民可以看懂的内容。一个进口食品专卖店里出售的产品有零食、糖块、咖啡、饮料、调料等,品种繁多,比超市里的专柜品种还多。有一盒东西,外观像烟盒,产品说明全是韩文,却放在巧克力柜里,听了店员的介绍,笔者才明白这是一种外包装设计成烟盒的巧克力。货架上的巧克力、饼干等小食品也没有中文标签,只能根据包装上的产品照片来推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还看到,几乎所有的食品包装上只标明了保质期限,并没有生产日期。
笔者发现一种法国食品包装上贴的中文标签注明了一个生产日期,原包装侧面还有一个日期,两个日期并不相符。更有甚者,一种德国产的黄油饼干的中文标签上,干脆只在“保质期”一栏标明了“见包装”,其他生产日期之类信息一概不见。
外国食品在命名上与国内也有差异,笔者发现有的“洋食品”的中文标签让人困惑。一种法国产的食品,从包装上的照片来看,和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威化饼差不多,但中文标签翻译成“麦条”,却没有标明成分信息。
“洋食品”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家对进口食品有严格的规定,笔者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市民在选购进口食品的时候,只要看三处便可初步确定其真假、安全性,并了解其“出生”信息,概括起来就是要“两看一查”。
一看:每件进口商品只要上架,都会有一个新的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和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黑色中文字体。
, 百拇医药
二看:所选购的进口商品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CIQ”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样,规格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四种,背面注有九位数码流水号,该标志是辨别“洋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
一查:查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可以说,该证书有如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只要货证相符,就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的“洋货”。
另外,市民要注意检查食品的外包装,如果发现磨损或封口粗糙等情况最好不要购买,以防不法之徒利用收购包装袋行不法勾当。 编辑/谭明, 百拇医药(吕 远)
有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进口食品每年增长速度平均在15%左右。
笔者在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看到,产自日本的“明治”巧克力售价为30元,产自韩国的饼干售价为18元,均为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好几倍。
进口食品光鲜的外表吸引了部分市民,抱着尝鲜的想法光顾的市民很多。扈小姐特别爱吃零食,进口零食面市后立即引起她的兴趣,经常到店里搜罗好吃的。扈小姐说,有些进口零食口味确实独特,很值得一试,遇到口味不错的,她还会向朋友们大力推荐。
, 百拇医药
笔者在这家店里遇到正在挑选食品的宋女士,她拿了三盒不同口味的日本“明治”巧克力,说:“我女儿就喜欢吃进口的巧克力,亲戚家的小孩也是这样。”
在另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梁小姐挑选了两款进口巧克力准备送给朋友,她认为进口食品比较新奇,常买进口巧克力送人,虽然价格比国内的巧克力贵些,总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贵总有贵的道理,而且送礼最看重的还是外表和价值,钱花到了,感觉这份礼的分量就上去了。
一家商场的超市销售员告诉笔者,进口食品销量近几年来逐年提高,消费人群也由少数的海归人员扩展到白领阶层和喜欢尝鲜的年轻人,超市里卖得比较好的是巧克力和橄榄油。进口食品的价格包含了关税、运输成本、销售风险等,比国内同类产品高,购买这些食品的顾客都有比较好的经济收入,对价格都能接受。
也有很多人对购买进口食品表示不理解,认为消费进口食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进口食品质量都过关的,有的进口食品外包装上连中文标签都找不着。
, http://www.100md.com
某大学学生杨波奇告诉笔者,他也购买过进口食品,发现其口感和国内同类产品差不多,价格却高了将近6倍。他觉得这样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既然花更少的钱能得到一样的满足,为什么要盲目追求外观好看或者考虑是不是吃进口食品更有面子呢?很多进口食品外包装没有中文标签,也不知道是不是三无产品。
笔者在一些进口食品专卖店发现,很多市民对着进口食品露出了疑惑的眼神,因为上面的外文标识让他们看不懂。不少市民对产品的原料、产地、口味等情况问了又问,尽管销售人员一遍遍地解释,最终很多人还是下不了购买的决心。
笔者发现,那些根本没有中文标签的食品,包装上只有使用数字显示的保质期是市民可以看懂的内容。一个进口食品专卖店里出售的产品有零食、糖块、咖啡、饮料、调料等,品种繁多,比超市里的专柜品种还多。有一盒东西,外观像烟盒,产品说明全是韩文,却放在巧克力柜里,听了店员的介绍,笔者才明白这是一种外包装设计成烟盒的巧克力。货架上的巧克力、饼干等小食品也没有中文标签,只能根据包装上的产品照片来推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还看到,几乎所有的食品包装上只标明了保质期限,并没有生产日期。
笔者发现一种法国食品包装上贴的中文标签注明了一个生产日期,原包装侧面还有一个日期,两个日期并不相符。更有甚者,一种德国产的黄油饼干的中文标签上,干脆只在“保质期”一栏标明了“见包装”,其他生产日期之类信息一概不见。
外国食品在命名上与国内也有差异,笔者发现有的“洋食品”的中文标签让人困惑。一种法国产的食品,从包装上的照片来看,和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威化饼差不多,但中文标签翻译成“麦条”,却没有标明成分信息。
“洋食品”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家对进口食品有严格的规定,笔者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市民在选购进口食品的时候,只要看三处便可初步确定其真假、安全性,并了解其“出生”信息,概括起来就是要“两看一查”。
一看:每件进口商品只要上架,都会有一个新的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和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黑色中文字体。
, 百拇医药
二看:所选购的进口商品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CIQ”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样,规格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四种,背面注有九位数码流水号,该标志是辨别“洋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
一查:查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可以说,该证书有如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只要货证相符,就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的“洋货”。
另外,市民要注意检查食品的外包装,如果发现磨损或封口粗糙等情况最好不要购买,以防不法之徒利用收购包装袋行不法勾当。 编辑/谭明, 百拇医药(吕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