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091128
怎样改变胆小怕黑的恐惧心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科学养生》 2011年第6期
     小明今年8岁了,仍然胆小怕黑,晚上自己不敢出门,一个人不敢在房间。据了解,小明对黑暗的恐惧可能是源于童话书和动画片中关于鬼魂的描写。家长告诉他:“黑暗里其实什么都没有,你根本不用害怕。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鬼,都是瞎编的吓唬人的。”可家长的开导对小明没多大作用,每次到黑暗中小明仍然害怕,即使有爸爸门口看着他,他也不敢独自穿过房间去开灯。那张怯怯的小脸,让家长心里很难受。小明还不敢坐游乐场的海盗船、空中旋转秋千。这样比较惊险的项目,即使家长说和他一起坐,他也不敢去。

    如今,不仅是孩子胆小怕黑,有的成年女性也怕黑。

    一位已经结婚的女士说,我胆儿小怕黑,尤其是夜深人静只有我自己的时候,总是疑神疑鬼。因为胆儿小,我都不敢让老公出门打工挣钱,可也不能一直把他拴在家里啊,可我又不敢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住……

    胆小怕黑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女孩子占的比例尤其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轻度怕黑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分怕黑,恐惧黑夜,可能会影响到人格和性格的发展。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小怕黑一般不是天生的,大都发生在3岁以后,是孩子渐渐懂事初步接触社会后才出现的。之所以胆小怕黑,后天的因素居多,可以找出好多方面。其中,影视节目恐怖画面造成的影响最大;再者是成人的吓唬;有的和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也有的是娇气和孤独造成的。人从小就会感到恐惧,因为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充满惶恐。世界是陌生的,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应该指出的是,后天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比如:家长动辄对孩子说,晚上别出去乱跑啊,外边有坏人!没听说有偷小孩的吗?有的家长还告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小心坏人。家长的本意是出于爱护,是好的。但是,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让这些恐惧意识在孩子心里落地生根,让孩子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过分担忧,精神状态持续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胆怯和退缩,甚至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有的孩子天生胆小,那就更不应该吓唬了,应该鼓励这样的孩子大胆接触外界,培养他的自信心。那位婚后不敢独自在家的女士,就是从小被灌输了“黑暗中有鬼、有坏人”的理念,以至于直到成人也没改变这个心理定势,成年后依然过于胆小。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改变孩子怕黑的恐惧心理,应该从平素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做起。首先应该鼓励孩子正确认知世界,告诉孩子黑暗中不会有什么鬼神,晚上的房间和白天一样安全;随着社会治安的逐渐变好,也没有那么多的坏人,逐渐改变“黑暗是可怕的” 、“黑夜中有魔鬼”的心理定势。同时,要注意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看影视节目,不要让孩子看那些离奇的恐怖镜头。专家还特别告诫,父母千万不要随便斥责孩子“没用”、“胆小鬼”,斥责只会更加打击本来就胆小的孩子。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父母应当予以安慰和鼓励:第一次谁都会紧张,以后熟悉了,你一定会表现更好。在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益。

    同时,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会使孩子身体变得强壮。儿童少年时期正是一生中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为什么不鼓励他们好好玩玩呢?锻炼会使孩子开心,也会使孩子身体强壮,身强体壮也会使胆子逐渐大起来。

    儿童在成长中需要心理健康,大家都有共识。但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健全的恐惧心理,这样才能在一言一行中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这也应该属于健康心理的一部分。

    常常听到家长嘱咐孩子:“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不然容易把细菌吃进肚子里,生病遭罪。”这样的叮咛,使孩子对细菌和疾病产生反感和警惕心理,害怕患病而注意卫生。

    应该说,这样的恐惧心理没什么不好。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的精神压力,有的儿童就会表现得大大咧咧、漫不经心,对什么事都无所谓,没有荣誉感和羞耻心,没有责任感,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有所作为。可见,必要的恐惧感对正在成长而又心理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这种健全的恐惧感要从小培养,但家长要善于掌握恐惧的“度”,使之既成为进步的动力,又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惊恐,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教子方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居里夫人不仅事业上辉煌,对女儿的教育上也非常成功。

    居里夫人很晚才结婚,她有一个女儿名叫绮瑞娜。绮瑞娜小时候胆子很小,连雨天响雷都害怕。居里夫人想: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创造,胆小怕事是不行的。于是,便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孩子不怕响雷的勇气。一天夜里下大雨,窗外雷声滚滚,居里夫人悄悄地到女儿房里一看,绮瑞娜正用被子蒙住头呢。居里夫人走过去掀起被子,叫起孩子,把绮瑞娜领到窗前,让她看着雷电的闪光,给她讲雨天电闪雷鸣的生成和作用。绮瑞娜恍然大悟,从此,她不怕响雷了,胆子渐渐大起来了。

    不过,居里夫人并不鼓励孩子们进行杂技式的冒险,不喜欢她们轻率鲁莽,但鼓励她们做一些勇敢的尝试。她教育女儿们不要“胆小怕黑”,不许她们在打雷下雨的时候用被子蒙住头,不许怕所谓的“坏人”,也不要怕生病,告诉她们:人活着生病是必然的,愈后会更健康。

    居里夫人同时也督促女儿锻炼身体。每天功课一完,她就带两个孩子到外面去。不论天气如何,她们总要步行很长一段路,并且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居里夫人还在花园里设了一个秋千架,让女儿在空中荡秋千。她还把女儿送到体操学校去学体操。夏天,她就和孩子们一起下水,指导她们游泳。当大女儿刚刚能独自站立的时候,便被妈妈带到河里去洗澡。头三次,她吓得大哭,第四次就高兴地拍水嬉戏了。居里夫人非常注意使孩子们的手和肢体不断受到锻炼,让她们学园艺、学烹调和缝纫等等,增长生活能力。

    在居里夫人的正确教育下,她的女儿都成为出色的人,有个女儿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例子。近年,教育心理学家留意到:美国孩子一般胆子就比较大,他们大都不怕黑,晚上一般也敢于单独外出;说话也比较自然、胆大,因而善于交际。很多孩子也比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这是为什么呢?专家认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这些孩子更胆大、更自信。

    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编辑/谭明, http://www.100md.com(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