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麻沸散”是什么?
三国名医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是《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一段,已成为千古佳话。文中提到华佗曾使用“麻沸散”做局麻,历代医家都对“麻沸散”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这“麻沸散”是什么呢?古代“麻沸散”的原生植物究竟是什么?两千多年以后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医学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曼陀罗花,此外还有押不芦、草乌末、茉莉花根、醉鱼草等。
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它作为麻药,历来医书中有记载。1146年宋朝窦材著的《扁鹊心书》记有的:“睡圣散”方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炙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即大麻)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从此可见在唐宋时期,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已较多。元朝的《世医得救方》中也记述了当时应用的麻醉药为曼陀罗和乌头。明初的《普济方》中记载的麻醉药为“草乌散”,草乌散包含有曼陀罗花、乌头等草药,并特别指出曼陀罗花的作用显著,记述在骨科手术时如病人怕痛,则用曼陀罗花与坐擎草各5钱,病人即入睡,手术时用刀割,或剪骨复位,甚至将箭头从骨中拔出,都没有痛的感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曼陀罗花作了解释“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以上所述都强调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现代医家认为曼陀罗花即茄科曼陀罗属的植物,通常药名“洋金花”,原植物为曼陀罗属的几个种(非限于一个种),突出者如白曼陀罗又名风茄儿,为一年生草本,全体几无毛,茎高25厘米~60厘米,上部叉状分枝,叶互生,上部叶近对生,有叶柄,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心脏形,长可达18厘米,宽可达9厘米,全缘或具三角状短齿。花单生叶腋或上部分枝间,花被白色短柔毛,萼淡黄绿色,5裂,花后萼自近基部处周裂而脱落,花冠漏斗状,长达16厘米,白色,有5棱,裂片5,三角状,先端长尖,雄蕊5,藏于花冠管内,子房球形,疏生细短刺,茹果圆球形,表面有疏短刺,种子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另一个种是毛曼陀罗,形与上种相似,但全株密被白色短柔毛,叶广卵形,较上种大,花白色或淡蓝色,蒴果近圆形,密生柔软刺。分布于辽宁至河北,浙江、江苏亦有。除这二种以外,还有紫花曼陀罗、无刺曼陀罗,重瓣曼陀罗、欧曼陀罗等种亦同样入药。曼陀罗花含生物碱多种,以天仙子碱为主。
现代中药麻醉方以曼陀罗花为主,添加生草乌、川芍、当归等。
关于“押不芦”之名,《本草纲目》有记载,但无形态特征,此名源于《癸辛杂识》,《中药大辞典》将其作为洋金花的异名。
草乌末实际就指的草乌,草乌为药名,原植物属于毛蓖科植物中乌头属多个种,它们的块根入药称草乌。最重要的有几种,如乌头、北乌头、紫草乌、松潘乌头等。紫草乌的茎缠绕,叶圆五角形,三全裂达或几达基部,全裂片又深裂,花密生毛,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心皮5,子房有短毛,蓇葖果。产于云南大理、丽江。从紫草乌的叶和茎中可提取紫草乌碱,其1%的溶液有局部麻醉作用,效力相当于可卡因的两倍。松潘乌头亦为缠绕性草本,叶五角形,三全裂,花蓝紫色,上萼片盔形,心皮3~5个。产于四川、青海、陕西、山西和甘肃。它的块根有止痛和麻醉的作用。上述的乌头和北乌头的块根可作局部麻醉和止痛剂。与洋金花合用可作全身麻醉剂。北乌头为多年生直立草本,块根3~5连生,茎直立,光滑,叶互生,全形似卵形,三全裂,裂片菱形又再裂,花蓝紫色,上萼片盔形,心皮5,稀3~4个。分布于东北和华北。乌头又名川乌,块根常2个连生,茎直立,上部有柔毛。叶三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二裂,花序轴有柔毛,花蓝紫色,心皮3-5。栽培以四川为多。野生分布广。但主产长江以南至西南区。
茉莉花根的原植物为木樨科素馨属植物茉莉。它的根含生物碱和甾醇,有麻醉和止痛作用。《本草会编》云:“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现代实用中药》记述:“茉莉根有麻醉作用,酒磨服之,则昏迷不省”。
醉鱼草的原植物为马钱科醉鱼草属的醉鱼草。这是一种落叶灌木,高1~2.5米,叶对生,卵圆形至矩状披针形,下面密生绵毛,老则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紫色,长约1厘米,花冠管状,4裂,雄蕊4,花柱线形,蒴果椭圆形,2瓣裂。种子细小,分布长江以南。北方偶有栽培观赏。此草为有毒植物,全草入药,治多种病。但似无麻醉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洋金花的麻醉作用是明显的,如再配以草乌末,可能效力更强。所谓古代的蒙汗药使人昏迷不醒,恐怕也是少不了这些药的功能。
编辑/谭明, 百拇医药(王祖远)
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它作为麻药,历来医书中有记载。1146年宋朝窦材著的《扁鹊心书》记有的:“睡圣散”方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炙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即大麻)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从此可见在唐宋时期,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已较多。元朝的《世医得救方》中也记述了当时应用的麻醉药为曼陀罗和乌头。明初的《普济方》中记载的麻醉药为“草乌散”,草乌散包含有曼陀罗花、乌头等草药,并特别指出曼陀罗花的作用显著,记述在骨科手术时如病人怕痛,则用曼陀罗花与坐擎草各5钱,病人即入睡,手术时用刀割,或剪骨复位,甚至将箭头从骨中拔出,都没有痛的感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曼陀罗花作了解释“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以上所述都强调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现代医家认为曼陀罗花即茄科曼陀罗属的植物,通常药名“洋金花”,原植物为曼陀罗属的几个种(非限于一个种),突出者如白曼陀罗又名风茄儿,为一年生草本,全体几无毛,茎高25厘米~60厘米,上部叉状分枝,叶互生,上部叶近对生,有叶柄,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心脏形,长可达18厘米,宽可达9厘米,全缘或具三角状短齿。花单生叶腋或上部分枝间,花被白色短柔毛,萼淡黄绿色,5裂,花后萼自近基部处周裂而脱落,花冠漏斗状,长达16厘米,白色,有5棱,裂片5,三角状,先端长尖,雄蕊5,藏于花冠管内,子房球形,疏生细短刺,茹果圆球形,表面有疏短刺,种子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另一个种是毛曼陀罗,形与上种相似,但全株密被白色短柔毛,叶广卵形,较上种大,花白色或淡蓝色,蒴果近圆形,密生柔软刺。分布于辽宁至河北,浙江、江苏亦有。除这二种以外,还有紫花曼陀罗、无刺曼陀罗,重瓣曼陀罗、欧曼陀罗等种亦同样入药。曼陀罗花含生物碱多种,以天仙子碱为主。
现代中药麻醉方以曼陀罗花为主,添加生草乌、川芍、当归等。
关于“押不芦”之名,《本草纲目》有记载,但无形态特征,此名源于《癸辛杂识》,《中药大辞典》将其作为洋金花的异名。
草乌末实际就指的草乌,草乌为药名,原植物属于毛蓖科植物中乌头属多个种,它们的块根入药称草乌。最重要的有几种,如乌头、北乌头、紫草乌、松潘乌头等。紫草乌的茎缠绕,叶圆五角形,三全裂达或几达基部,全裂片又深裂,花密生毛,蓝紫色,上萼片高盔形,心皮5,子房有短毛,蓇葖果。产于云南大理、丽江。从紫草乌的叶和茎中可提取紫草乌碱,其1%的溶液有局部麻醉作用,效力相当于可卡因的两倍。松潘乌头亦为缠绕性草本,叶五角形,三全裂,花蓝紫色,上萼片盔形,心皮3~5个。产于四川、青海、陕西、山西和甘肃。它的块根有止痛和麻醉的作用。上述的乌头和北乌头的块根可作局部麻醉和止痛剂。与洋金花合用可作全身麻醉剂。北乌头为多年生直立草本,块根3~5连生,茎直立,光滑,叶互生,全形似卵形,三全裂,裂片菱形又再裂,花蓝紫色,上萼片盔形,心皮5,稀3~4个。分布于东北和华北。乌头又名川乌,块根常2个连生,茎直立,上部有柔毛。叶三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二裂,花序轴有柔毛,花蓝紫色,心皮3-5。栽培以四川为多。野生分布广。但主产长江以南至西南区。
茉莉花根的原植物为木樨科素馨属植物茉莉。它的根含生物碱和甾醇,有麻醉和止痛作用。《本草会编》云:“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现代实用中药》记述:“茉莉根有麻醉作用,酒磨服之,则昏迷不省”。
醉鱼草的原植物为马钱科醉鱼草属的醉鱼草。这是一种落叶灌木,高1~2.5米,叶对生,卵圆形至矩状披针形,下面密生绵毛,老则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紫色,长约1厘米,花冠管状,4裂,雄蕊4,花柱线形,蒴果椭圆形,2瓣裂。种子细小,分布长江以南。北方偶有栽培观赏。此草为有毒植物,全草入药,治多种病。但似无麻醉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洋金花的麻醉作用是明显的,如再配以草乌末,可能效力更强。所谓古代的蒙汗药使人昏迷不醒,恐怕也是少不了这些药的功能。
编辑/谭明, 百拇医药(王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