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要能识会吃
据媒体报道,青岛60岁的陈正林老人购买了某公司近10万元的保健品,而公司答应的旅游等诸项承诺都没有兑现。自己胡花了这么多钱,感觉上当受骗了,对不起家人,老人就投海自杀了。老人之死引发了对保健品夸大欺骗宣传的广泛讨论。当前,国人对保健品普遍存在认识偏差。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保健品来治病,不少保健品销售人员也是这么宣传的。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早已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要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也就是说,保健品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更不能替代药物。有的不良商家存心欺骗,“忽悠”保健品可以治病,老年人的辨别能力往往不强,屡屡中招,除了被掏空积蓄,他们的生活信心也受到极大挫伤。
有鉴于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该提示明确指出,保健品不等于药品,保健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严格按照注册备案的保健功能进行标识和宣传。该提示整理归纳出目前市场上27类保健食品功能的常见虚假宣传,并与批准的保健功能进行对比,便于消费者辨别确认。
下面就把这27类常见的虚假宣传解读分析一下:
排在首位的是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如果被表述为具有“防癌,抗癌,对放化疗有辅助作用等”,就涉嫌虚假宣传。比较典型的是某些灵芝产品,如屡次被曝光的两种“灵芝宝”,其广告声称“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实验证明:对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肾癌、淋巴癌、脑瘤、鼻咽癌、胆囊癌、膀胱癌、胰腺癌、骨肉瘤等各种实体瘤和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