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好一件事” ——记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凌江教授
——记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凌江教授
通讯员 王玉林 江玲 本报记者 魏静
通讯员 王玉林 江玲 本报记者 魏静
初春的午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部和新外科大楼之间那栋毫不起眼的小楼,这就是李凌江教授工作的地方、享誉全国精神病学界的国家重点学科——精神卫生研究所。我们如约来到了四楼的一间办公室,李凌江教授一脸阳光,浑身流淌着一股生命的活力,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股儒雅之气。采访在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我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如果没有学科、同事的支撑,没有湘雅文化的培育,单枪匹马肯定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李教授谦虚地说。李教授说,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第一,学科需要一种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文化。作为一个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临床学科,既要紧贴国际前沿,又要着力于解决国家重大的精神卫生问题。因此,只有站在国家的高度,想大事,做大事,保持与国际前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获取各方面的支持与认可,为学者们提供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才能产生出科学的灵感,才有可能聚百家之长,出人才、出成果。第二,学科发展到今天,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老一辈的一代宗师为我们创下基业,学科不可能成为重点学科。大师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灵魂,培养新一代的大师群,尤其是以这些大师们挂帅的独具特色的科研群体,是我们这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第三,一个学科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硬件也是做不出国际前沿的科学成果的。试想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卓越的科学家身居牛棚,人身自由与思想都受到禁锢,也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结果造成我国的科学研究退后好多年。说到这里,一股忧患之情油然显现在李教授脸上。
, 百拇医药
作为科学工作者,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近5年来在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与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连续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课题资助,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17篇,最高影响因子9.125。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5项;同时作为国家卫生部重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组专家和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顾问,参与国家心理危机干预规范与培训方案的制定,并主持了我国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的制定。数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为我国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与开拓者。“我是夜猫子,白天工作繁忙,宁静的夜晚就是我搞科学研究的时间,许多科学的灵感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我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目标明确,心态从容,一生做好一件事。”
作为教师,李教授说,研究生的培养最为重要。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学术精英的最重要途径。李老师对他的研究生施行的是目标管理。他说:“我带研究生只把住三关:第一是开题关;第二是英语关;第三是毕业论文关。我带的所有博士生,从5年前开始无论是临床专业学位还是科学学位,论文都必须发表在SCI杂志上方可毕业。因为这表示其研究是国际一流的。而英语是一个科学家将来能否成为国家级还是国际级专家的重要体现之一”。为了使研究生能成才,李教授把每周三晚上铁定为和他的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的时间,在这里教学相长,没有地位之分。除了传授知识,李老师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精神科是一门奥妙无穷、但又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学科。主动从事这门专业的人不多,因此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李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由于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在已毕业的14届学生中,转专业的人不到5%。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面对可亲可敬的李老师,面对每天晚上12点之后才能入睡的李老师,面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内心又从容若定的李老师,记者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份敬佩。, 百拇医药
通讯员 王玉林 江玲 本报记者 魏静
通讯员 王玉林 江玲 本报记者 魏静
初春的午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部和新外科大楼之间那栋毫不起眼的小楼,这就是李凌江教授工作的地方、享誉全国精神病学界的国家重点学科——精神卫生研究所。我们如约来到了四楼的一间办公室,李凌江教授一脸阳光,浑身流淌着一股生命的活力,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股儒雅之气。采访在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我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如果没有学科、同事的支撑,没有湘雅文化的培育,单枪匹马肯定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李教授谦虚地说。李教授说,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第一,学科需要一种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文化。作为一个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临床学科,既要紧贴国际前沿,又要着力于解决国家重大的精神卫生问题。因此,只有站在国家的高度,想大事,做大事,保持与国际前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获取各方面的支持与认可,为学者们提供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才能产生出科学的灵感,才有可能聚百家之长,出人才、出成果。第二,学科发展到今天,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老一辈的一代宗师为我们创下基业,学科不可能成为重点学科。大师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灵魂,培养新一代的大师群,尤其是以这些大师们挂帅的独具特色的科研群体,是我们这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第三,一个学科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硬件也是做不出国际前沿的科学成果的。试想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卓越的科学家身居牛棚,人身自由与思想都受到禁锢,也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结果造成我国的科学研究退后好多年。说到这里,一股忧患之情油然显现在李教授脸上。
, 百拇医药
作为科学工作者,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近5年来在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与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连续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课题资助,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17篇,最高影响因子9.125。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5项;同时作为国家卫生部重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组专家和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顾问,参与国家心理危机干预规范与培训方案的制定,并主持了我国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的制定。数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为我国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与开拓者。“我是夜猫子,白天工作繁忙,宁静的夜晚就是我搞科学研究的时间,许多科学的灵感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我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目标明确,心态从容,一生做好一件事。”
作为教师,李教授说,研究生的培养最为重要。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学术精英的最重要途径。李老师对他的研究生施行的是目标管理。他说:“我带研究生只把住三关:第一是开题关;第二是英语关;第三是毕业论文关。我带的所有博士生,从5年前开始无论是临床专业学位还是科学学位,论文都必须发表在SCI杂志上方可毕业。因为这表示其研究是国际一流的。而英语是一个科学家将来能否成为国家级还是国际级专家的重要体现之一”。为了使研究生能成才,李教授把每周三晚上铁定为和他的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的时间,在这里教学相长,没有地位之分。除了传授知识,李老师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精神科是一门奥妙无穷、但又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学科。主动从事这门专业的人不多,因此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李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由于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在已毕业的14届学生中,转专业的人不到5%。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面对可亲可敬的李老师,面对每天晚上12点之后才能入睡的李老师,面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内心又从容若定的李老师,记者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份敬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