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发热
编号:36178
莫名发热 心内膜炎作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27日 大众卫生报 2013.06.27
     陈金伟

    【典型病例】 林先生29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2℃之间,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感冒”,先后给予了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但林先生仍有反复发热,还出现了心悸、乏力等症状,转到上级医院就诊,门诊医生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入院后,林先生仍有低热,体温38.2℃,医生查体时发现林先生脾脏偏大,于肋下4厘米可触及,质中,无压痛;血常规中白细胞偏高,为14.9×109/L,血红蛋白70克/升。初步诊断为“发热、贫血、脾大原因待查?”

    第二天,就在准备做进一步检查确诊的时候,林先生双手小鱼际肌出现红肿、压痛,类似局部感染症状,医生进一步查体时发现林先生心脏有杂音,此时医生怀疑林先生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于是急送他做心脏彩超,彩超报告:二尖辨见赘生物、二尖辨狭窄并关闭不全。原来,林先生的发热、脾大、贫血等症状乃是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还伴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辨狭窄并关闭不全)”,医生给予抗感染治疗,2个月后林先生痊愈。

    【为什么会误诊】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常见的感染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易变性心脏杂音、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进行性贫血、周围动脉栓塞等。本案例中的林先生之所以被误诊达1个月之久,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第一、初诊医生思路狭窄,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认识不足,加之患者最初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并未出现该病所特有的其他临床症状,医生一见发热就想当然地诊断为“感冒”,以致错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第二、次诊医生先入为主,即使患者出现了发热、脾大、贫血等表现,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未详细询问病史(如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和体格检查(风湿性心脏病者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直至患者双手小鱼际出现红肿、压痛等局部感染症状、心脏听诊出现杂音(为赘生物所致)、心脏彩超报告“二尖瓣见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才如梦初醒,以致患者被误诊误治。

    【确诊依据】 当患有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脏内有“异物”(如人工瓣膜、起搏器等)时,细菌侵入人体后容易在心脏“安家”,并不断增长、繁殖,出现一系列炎症表现,这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除了有上述发热、心脏杂音、脾肿大、皮肤瘀点瘀斑、贫血等表现外,在诊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该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第二、患该病的人多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安装了人工瓣膜、起搏器,因此,当此类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等感染症状时,要高度警惕。

    第三、对怀疑该病者,可行心脏彩超进一步确诊。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副主任医师 陈金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