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抑郁症 > 情绪与健康
编号:36363
及早防范“情绪性自杀”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4日 大众卫生报 2013.07.04
     王昊飞 何雨田

    20岁的四川崇州女孩王倩在高考复读1年后,离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得知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每年高考过后,都能听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消息:某某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杀……

    那为何类似的惨剧在历届高考后都有发生呢?心理医生认为这与学生自身的思维角度、抗压能力和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关注不够有关。

    在心理学上,这类遭遇挫折后突发的自杀称之为“情绪性自杀”,是当事者在遭受打击后对生命与尊严之间的一次错误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错误选择是由于当事者的认知方式发生了错误,往往把挫折的后果极度地放大,心理防线完全崩溃所致。家里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的王倩复读后依然没有过三本线,于是她绝望了,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了结一切。面对现实,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她可以先读个专科,再去考本科、考研究生,结果可能会跟现在就上本科要好。再换一个角度,人生也不是只有上了重点大学才有前途。因此,不能把这2次高考的失利,当成整个人生的失败。人生中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生命就有希望、有未来,就能挽回失去的面子与尊严。

    造成学生自杀,其自身问题为内因,外界的压力,老师、家长对高考成绩的认可度则是外因了,他们普遍重视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成长问题却缺乏关注。首先,从对高考的认识上,家长与老师在孩子进入高中开始,就应该及早改变思维,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让他们知道并非考上重点大学就是成功者。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避免“旁敲侧击”(如某某考上了某大学,某某真有出息等等的信息)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不要传递并加重孩子对于考不上好学校的焦虑感。最后,过度、超负荷的额外学习(如无休止地送孩子去补习班,不断地为孩子买复习资料等等)会使得孩子最终将这些成人的目标内化成自己的目标,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高考,作出切合实际的预期,避免酿成惨剧。

    因此,要减少与避免青少年自杀悲剧的发生,就要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从小就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与生命知识教育,逐渐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辩证的思维方式与多元化的成功观。在他们遭遇挫折打击时,才会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勇敢地选择接受现实的挑战,成为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斗士,而不是选择自杀的懦夫。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

    心理咨询师 杨司佼

    江苏省人民医院

    王昊飞 何雨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