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3.09.12
编号:37794
小儿秋泻家长用药存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2日 大众卫生报 2013.09.12
     周迪武

    每到秋季,小儿腹泻患者就会骤增,对于小儿腹泻,绝大部分家长都存在认识和用药上的误区:

    误区一:腹泻=胃肠炎=要用抗生素

    有些家长只要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就说是得了“胃肠炎”,就会去买抗生素消炎治疗。

    其实不然,腹泻的病因极其复杂,按病因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多见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腹泻。发病率最高的腹泻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秋季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临床上实际只有30%的腹泻患者需要抗生素治疗。

    误区二:立即用止泻药

    腹泻患者是不是一泻就要用止泻药,家属和医师观念也是有差别的。家属认为腹泻不用止泻药止住泻,患者会“泻死了去”。医师认为治病要治其本,单纯止泻不但对疾病本身没有意义,有时还会掩盖病情。

    有时为满足家属的意愿和病情需要,医师会用一些保护肠黏膜并具有吸附毒素作用的“止泻药”,主要是为加快被损害的肠黏膜的修复和吸附一定的病毒和毒素。这类药能促进腹泻快速好转,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止泻。

    误区三:补液治疗=要吊药水

    出现腹泻是不是一定就要靠“打吊针”来补充体液,那也不一定。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腹泻患儿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急性腹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急性腹泻的婴儿或者脱水明显的患者,肯定是要采取输液来快速补充体液的,医师会根据患者丢失液体量的多少、丢失成分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补液方案。对于非急性腹泻患者,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患者无明显全身症状时,也可以不补液或只需要口服补液。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周迪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