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3.11.14
编号:38903
中医“邪气”乃致病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4日 大众卫生报 2013.11.14
     王赐华

    张老汉今年60岁,前几天傍晚时分正在家烤火、看电视,老伴让他担点水去菜园淋菜,谁知,张老汉刚准备起身时,突感左小腿麻木酸胀,而后肿胀难行。张老汉以为自己是“中邪了”,当晚便请来“法师”做法,但一场法事之后,非但无效,局部肿胀疼痛更剧。无奈之下,只好求诊。医生见其左小腿肿胀,有触痛,且体形偏胖,患糖尿病10余年。医生分析张老汉为久病体虚,加之风寒之邪外束而致血行淤滞所致,即以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调治月余而愈。

    中医在阐释病因病理时,经常提到“邪气”二字,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经常用到“扶正祛邪”的方法,那么,中医里所讲的“邪气”、“正气”到底是什么?

    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系指某些具体的致病因素,如湿邪、寒邪、热毒、疫邪等。而正气则是指人体的抗病和康复能力,与邪气相对。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其中正气是决定是否发病的关键因素,正如《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本属自然现象,但倘若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超越了人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疾病,这时自然正气就变成了致病的“邪气”。还有一种情况是自然气候本无异常,但是因为某些人体质虚弱,也就是“正气不足”时,抗病能力就会降低,这样,自然界正常之气相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就成了“邪气”,同样会致病。

    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人体正气的主导地位,又要辨证地看待邪气,只有把握邪正斗争的规律,在调理正气的同时,积极祛除邪气,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医称之“邪气”是相对于人体正气(抗病能力)而言的,是致病因素的代名词。

    湘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王赐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