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成长期 不要装“汉子”
近期女性称“爷”装“汉”较为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无可厚非,但从女孩的心理成长视角看,此风不可长。否则,将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误导女孩刻意模仿男孩,从而导致女孩性别认同障碍。
儿童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判断,性别认同直接影响性别行为。早期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认同最早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3岁后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得到发展,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到童年中期,儿童的性别角色已相当稳定。到青春期,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产生相当强烈的与性别相联系的期望,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会重新恢复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状态。
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父母由于本人性格与偏好的原因,从小就让孩子穿着异性服装、鼓励异性活动,或者家庭中一直缺乏父性角色,从而导致孩子出现性别认同紊乱。有资料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在5岁前缺失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由于与母亲长期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行为举止和心理上就具备了女孩特点;女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出现在家庭中缺少男孩而把女当男抚养的家庭。
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耍,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有性身份障碍的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等。青春期之后可能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
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不同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差异。因此,在青年之前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时,务必顺应儿童性身份特点,切莫男女错位抚育,也不必倡导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
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心理治疗师 谭贵星, 百拇医药
儿童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判断,性别认同直接影响性别行为。早期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认同最早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3岁后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得到发展,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到童年中期,儿童的性别角色已相当稳定。到青春期,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产生相当强烈的与性别相联系的期望,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会重新恢复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状态。
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父母由于本人性格与偏好的原因,从小就让孩子穿着异性服装、鼓励异性活动,或者家庭中一直缺乏父性角色,从而导致孩子出现性别认同紊乱。有资料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在5岁前缺失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由于与母亲长期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行为举止和心理上就具备了女孩特点;女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出现在家庭中缺少男孩而把女当男抚养的家庭。
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耍,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有性身份障碍的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等。青春期之后可能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
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不同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差异。因此,在青年之前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时,务必顺应儿童性身份特点,切莫男女错位抚育,也不必倡导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
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心理治疗师 谭贵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