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迷失的经络
在针灸的临床应用与科研中,“去经络化”似乎已经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针灸“去经络化”的趋势呢?
首先,从学术角度来看,“去经络化”的针灸无可厚非,包括干针技术本身,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实,在现代发展起来的各种新针疗法中,“去经络化”的不只是干针,大多数以“生物全息论”来解释的微针疗法都是“去经络化”的,如耳针、手针、鼻针、眼针等;也有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神经干针刺疗法、头针疗法;还有与传统针灸要求“气至而有效”截然相反的腕踝针、浮针等;还有一些虽然从未声称自己“去经络化”,而实际上也早已跳出经络体系的针法,但所有这些新针疗法从未声称自己不是针灸。
其次,认同“去经络化”不等于认同“去针灸化”。国外推行的干针疗法作为现代针灸的一种形式,“去经络化”无可厚非,但他们的本质是要将干针“去针灸化”,是一种偷梁换柱,我们是不认可的。其实,针灸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经络的本质及针灸的机制决定的。经络是“体表-体表”或“体表-内脏”的相互联系通道,这是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的本质所在。如果抛弃这一理念,所有的现代针灸疗法(体表医学)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灸外治法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发生在人体表面的经络现象,还是针灸刺激时的循经感传,至今都没有找到现代解剖学以外的结构基础。很显然,经络其实是人体系统各部之间相互反射的一种功能联系,或者说是各部之间通讯活动的反映。古人认为“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部位,又是针灸治疗信息引发针灸效应的输入部位。这就是经络的本质。
关于“经络”的形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经络是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和其它许多动物一样,体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是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部分,外界的各种刺激大多是通过它们而输入身体内部的。而动物在活动过程中,体表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并非相同,而是一些区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面部或体表突出部),而另一些区域则影响较少(如阴部或凹处)。因而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体表某些区域的平均阈值提高了,而另一些区域的平均阈值变低了。另一方面,体表各部分与身体内部器官存在一定的对应联系,身体内部活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相应体表区域阈值的改变程度。在内外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全身体表的阈值出现区域性分化,形成具有特定范围及不同阈值的体表区域。这就是经络的形成原理。
寻回经络的本质,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至关重要。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走进经络”,认真学习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与经络体系;在从事临床针灸时,则不要忘记“走出经络”,不受古典书籍的束缚,在继承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认识到“穴位是面,不是点;经络是带,不是线”;“穴位与经络都是三维结构”;“穴位本质是反映点,体表循行图本质是反射区”等等。但我们依然要时刻不忘“再走进经络”,即在明知经络实体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后,仍不迷失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与认知,充分吸取千年针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络学说的宝贵经验。这种对经络学说“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可以使一个传统针灸师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针灸医生。(待续)
金观源, 百拇医药
首先,从学术角度来看,“去经络化”的针灸无可厚非,包括干针技术本身,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实,在现代发展起来的各种新针疗法中,“去经络化”的不只是干针,大多数以“生物全息论”来解释的微针疗法都是“去经络化”的,如耳针、手针、鼻针、眼针等;也有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神经干针刺疗法、头针疗法;还有与传统针灸要求“气至而有效”截然相反的腕踝针、浮针等;还有一些虽然从未声称自己“去经络化”,而实际上也早已跳出经络体系的针法,但所有这些新针疗法从未声称自己不是针灸。
其次,认同“去经络化”不等于认同“去针灸化”。国外推行的干针疗法作为现代针灸的一种形式,“去经络化”无可厚非,但他们的本质是要将干针“去针灸化”,是一种偷梁换柱,我们是不认可的。其实,针灸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经络的本质及针灸的机制决定的。经络是“体表-体表”或“体表-内脏”的相互联系通道,这是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的本质所在。如果抛弃这一理念,所有的现代针灸疗法(体表医学)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灸外治法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发生在人体表面的经络现象,还是针灸刺激时的循经感传,至今都没有找到现代解剖学以外的结构基础。很显然,经络其实是人体系统各部之间相互反射的一种功能联系,或者说是各部之间通讯活动的反映。古人认为“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在体表的输出部位,又是针灸治疗信息引发针灸效应的输入部位。这就是经络的本质。
关于“经络”的形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经络是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和其它许多动物一样,体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是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主要部分,外界的各种刺激大多是通过它们而输入身体内部的。而动物在活动过程中,体表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并非相同,而是一些区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面部或体表突出部),而另一些区域则影响较少(如阴部或凹处)。因而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体表某些区域的平均阈值提高了,而另一些区域的平均阈值变低了。另一方面,体表各部分与身体内部器官存在一定的对应联系,身体内部活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相应体表区域阈值的改变程度。在内外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全身体表的阈值出现区域性分化,形成具有特定范围及不同阈值的体表区域。这就是经络的形成原理。
寻回经络的本质,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至关重要。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走进经络”,认真学习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与经络体系;在从事临床针灸时,则不要忘记“走出经络”,不受古典书籍的束缚,在继承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认识到“穴位是面,不是点;经络是带,不是线”;“穴位与经络都是三维结构”;“穴位本质是反映点,体表循行图本质是反射区”等等。但我们依然要时刻不忘“再走进经络”,即在明知经络实体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后,仍不迷失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与认知,充分吸取千年针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络学说的宝贵经验。这种对经络学说“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可以使一个传统针灸师快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针灸医生。(待续)
金观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