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8.07.05
编号:71070
太凶险!拔个牙“拔”出了心内膜炎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5日 大众卫生报 2018.07.05
     两个月前,小丽拔除了一颗龋齿,没想到几天过后就出现反复发烧,浑身乏力等症状。一开始以为是受凉感冒了,也没太放在心上。可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出现高热不退,于是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就诊。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医生发现在小丽的心脏瓣膜上有大量细菌附着,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最终确诊小丽所患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而引起心内膜炎的原因正是源于那次拔牙。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是心脏内膜表面受到微生物感染,伴有赘生物形成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内部通道“大门”,为最常受累的部位。刚开始只是“大门”(瓣膜)关不拢,慢慢地连门框(瓣环)都烂掉了。细菌在瓣膜上不断繁殖,形成赘生物,形成瓣环脓肿。成批的细菌还可随血流播散到全身各部位,形成局部感染。赘生物从心脏脱落,则可能栓塞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甚至导致猝死。可见,IE常伴随着高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是十分凶险的。

    为什么会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是导致IE发生的两个环节。菌血症是IE发生的必要条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IE高危易感人群。血液中的细菌可来自口腔,牙齿及皮肤表面。我们的口腔和皮肤含有至少500多种微生物,它们能随着拔牙、洗牙或刷牙动作或是皮肤黏膜破损而跑到血液中,研究表明,口腔科操作时细菌入血的发生机率10%~100%。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细菌不会在血液中的存活太久,体内免疫细胞会将它们清除。而对于心脏动过手术,植入人工瓣膜或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细菌则很容易在心脏瓣膜附着,形成赘生物,导致IE。

    如何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预防IE主要是针对预防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两个环节。预防和减少菌血症的发生就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牙科检查,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后的继发性感染。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如植入人工瓣膜者、既往有IE病史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建议在进行拔牙、补牙、牙根尖周治疗等高危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对青霉素类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

    哪些情况需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在拔牙、补牙等操作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较长时间(1周以上);或出现反复高热,体温在39℃~40℃以上,且药物难以控制,或同时伴有关节疼痛,皮肤红疹等情况时,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普通感冒,应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患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建议尽早到大医院心脏专科就诊。

    黄娟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