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小儿内科杂病 > 低热
编号:74598
小儿长期低热 考虑七大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7日 大众卫生报 2019.01.17
     低热是许多疾病的表现,一般腋温37.5℃~38℃称为低热。引起低热的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对于低热特别是长期低热,一定要高度重视,常见病因有以下七大类。

    一、生理性低热 因为活动、哭闹、衣着过厚、室温过高等因素影响,使小儿分解代谢增加,产热过多而出现的一过性低热,称为生理性低热,此类发热一般下午体温稍高,但昼夜体温波动不会超过1℃。

    二、体质性低热 体质性低热属于功能性低热的一种,特点是晨间体温比晚上稍高,且伴有多汗、乏力等表现,胸片、血沉等项检查正常,低热时服用退热药物无效,但低热可自退,一般不影响健康。

    三、季节性低热 多发生于夏令季节,婴幼儿常见,又称为小儿夏季热。特点是体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夏季时体温上升,并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无汗、乏力等,亦属功能性低热,气候转凉时,体温可转为正常,但第二年夏天又会出现低热现象。

    四、感染性低热 小儿患麻疹、白喉、水痘、风疹等急性传染病,或某些感染性疾病痊愈之后也可能出现低热,这类低热多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进行各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时多为正常。

    五、非感染性低热 如果小儿患有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也可出现长期低热,若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以及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时,父母应予高度重视,积极诊治。

    六、慢性感染性低热 这是小儿低热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刺激引起的慢性感染所致,其中又以结核杆菌引起的低热最常见,其次是扁桃体炎、中耳炎、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慢性感染。此外,病毒感染、原虫感染、立克次氏体感染等都可出现长期低热。

    七、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个别儿童在感染链球菌后可出现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用青霉素、水杨梅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这种低热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内科主治医师 李志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