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该怎么融入城市?
某房产公司会计部的小马去年买房后喜结良缘,今年就喜诞麟儿。小两口经常出差,忙不过来,他远在西北农村的母亲就乘火车,来到他的小三居替他带孩子打理家务。时间一长,小两口活得滋润了,只是小马的母亲却越来越憔悴,不时念叨着要回农村喂羊、伺候庄稼。小马生气地说:“妈,你怎么就不心疼儿子,做点家务怎么了?”一旁的儿媳也冷冷地接过话:“你的亲孙子,你不带谁带?”这话硬得像石头,马妈妈心里堵得慌,却无力反驳,只得躲着厕所里偷偷抹眼泪。
像马妈妈这样的银发一族,子女在外打拼无暇顾及个人健康和子女养育,他们挺身而出,为了孩子重出江湖,远走异乡,或是帮忙看家守护,或是隔代抚养孙辈。他们的晚年,并没有在熟悉的家乡里颐养天年,反而需要重新适应一个方方面面全新的世界。这类老人,被称之为“老漂族”。
“老漂族”与孩子重新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双方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增加了亲子团聚的喜庆,天伦之乐得以实现。加上刚刚见面,在心理上还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加之双方的优势结合,很容易形成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欢乐局面。老人觉得可以帮到子女,又能每天见到孩子,心理上会激发出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子女方面,因为能够得到老人生活上的切实帮助,感觉父母为自己巩固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又减少了请保姆的经济开支和不安全感。同时又觉得让父母享受了到了城市文明和财富,也会体会出一种为人子女的自豪感和轻松感,深感自己尽到了做子女的孝顺之心。
, 百拇医药
但这种好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双方都是居于现实的需要而住在一起,双方的心理差异和可能引发的冲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预料和防范,致使几代人的心理隔膜和心理矛盾日渐显露,容易引发双方的争执和痛苦。当然,弱势的一方多为老人,毕竟城市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大了,太陌生了,社交圈子狭窄,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那么,老人们如何在城市里扎根和融入呢?
“老漂族”要想在城市真正地落脚和心理上接受城市,离不开子女的协助。漂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有不得不如此的强迫意味,但如果子女和社会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关爱和实际帮助,这个“漂”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亲子生活,苦中带乐,一家人心理融合。
首先,子女要做好迎接老人的准备。比如收拾出一间房或一张床,布置出适合老人的起居环境;提前为老人规划好一些生活便利,比如配好钥匙和门禁卡,带着老人熟悉附近的菜市场、公园、社区锻炼身体的场所、公交线路等。子女还可以考虑到老人的爱好,帮他们找到跳广场、打麻将、聊天的场所和朋友,甚至还可以适当地为老人报名,参加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和健康讲座。这样做,就是让老人化解生活障碍,有机会充分地享受城市文明的便利。如果老人能够感受到城市的优点,他们就会滋生出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不会过度留恋家乡,更不会感觉度日如年,一个劲儿地吵着要回老家。
, 百拇医药
其次,子女要关心和包容老人。子女不能过度拔高老人的家庭职能,把他们看成是“只要年轻人过得幸福了,家长就心满意足”的伟大家庭牺牲者。有些子女把父母视为免费的家政人员,任何家务都心安理得丢给老人,甚至还自私地表示:“你都没事,不做家务干什么?”“帮子女是应该的!”实际上,父母将孩子抚育到成年,本可以独享晚年。现在帮孩子,不过是情分而不是必然之义务,更不必为孙子辈操劳,因为这是成年子女的责任。更可气的是,有的子女不愿与老人沟通,总借着上班累了不搭理老人,甚至对老人提供的劳动百般挑剔,让许多老人寒心。
如果子女能认识到这一点,对老人施以援手表示感恩,下班后帮忙摘菜洗碗、给老人捶捶背聊聊天,老人觉得自己的儿女没有白疼,他们能够真正清楚老人的家务价值。老人们的要求很低,心里舒坦了,更乐意为子女奉献,焕发出勃勃生机来助力子女。
再次,老人要学会入乡随俗,找到个人的价值。有些老人非常念旧,容不得一丝生活的改变。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老人也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既然决定要跟着孩子去他乡,那就要尊重一方一俗,努力尝试着融入周边环境。比如不要总抱着一种批评的态度,要尝试接纳一些当地的食物和风俗,培养一些新的生活兴趣如参加一些手工编织活动,积极与邻居攀谈和交往,扩大生活范围,让生活的构成内容丰富起来。同时,老年朋友也要学会一定的独处能力,在家闷了可以唱歌、看书、养花、逗逗孩子等。不要封闭自己,只愿意和子女说话,一下班就拉着子女说个没完,更不要以孝顺的名义,绑架子女的生活,需保持恰当的亲子距离。
最后,社区和社会要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贴心服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不独有“老漂族”需要社会的福利保障,所有老年朋友都需要社会配套服务。比如开设更多贴近老人需要的知识讲座,社会有更多的老人娱乐场所和设施,各种慈善机构为老年朋友准备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服务项目,让老年朋友对城市更加了解、喜欢、认可和接纳,把自己变成城市的真正一份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不是感觉被城市排斥、否定和拒绝的外来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百拇医药
像马妈妈这样的银发一族,子女在外打拼无暇顾及个人健康和子女养育,他们挺身而出,为了孩子重出江湖,远走异乡,或是帮忙看家守护,或是隔代抚养孙辈。他们的晚年,并没有在熟悉的家乡里颐养天年,反而需要重新适应一个方方面面全新的世界。这类老人,被称之为“老漂族”。
“老漂族”与孩子重新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双方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增加了亲子团聚的喜庆,天伦之乐得以实现。加上刚刚见面,在心理上还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加之双方的优势结合,很容易形成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欢乐局面。老人觉得可以帮到子女,又能每天见到孩子,心理上会激发出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子女方面,因为能够得到老人生活上的切实帮助,感觉父母为自己巩固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又减少了请保姆的经济开支和不安全感。同时又觉得让父母享受了到了城市文明和财富,也会体会出一种为人子女的自豪感和轻松感,深感自己尽到了做子女的孝顺之心。
, 百拇医药
但这种好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双方都是居于现实的需要而住在一起,双方的心理差异和可能引发的冲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预料和防范,致使几代人的心理隔膜和心理矛盾日渐显露,容易引发双方的争执和痛苦。当然,弱势的一方多为老人,毕竟城市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大了,太陌生了,社交圈子狭窄,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那么,老人们如何在城市里扎根和融入呢?
“老漂族”要想在城市真正地落脚和心理上接受城市,离不开子女的协助。漂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有不得不如此的强迫意味,但如果子女和社会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关爱和实际帮助,这个“漂”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亲子生活,苦中带乐,一家人心理融合。
首先,子女要做好迎接老人的准备。比如收拾出一间房或一张床,布置出适合老人的起居环境;提前为老人规划好一些生活便利,比如配好钥匙和门禁卡,带着老人熟悉附近的菜市场、公园、社区锻炼身体的场所、公交线路等。子女还可以考虑到老人的爱好,帮他们找到跳广场、打麻将、聊天的场所和朋友,甚至还可以适当地为老人报名,参加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和健康讲座。这样做,就是让老人化解生活障碍,有机会充分地享受城市文明的便利。如果老人能够感受到城市的优点,他们就会滋生出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不会过度留恋家乡,更不会感觉度日如年,一个劲儿地吵着要回老家。
, 百拇医药
其次,子女要关心和包容老人。子女不能过度拔高老人的家庭职能,把他们看成是“只要年轻人过得幸福了,家长就心满意足”的伟大家庭牺牲者。有些子女把父母视为免费的家政人员,任何家务都心安理得丢给老人,甚至还自私地表示:“你都没事,不做家务干什么?”“帮子女是应该的!”实际上,父母将孩子抚育到成年,本可以独享晚年。现在帮孩子,不过是情分而不是必然之义务,更不必为孙子辈操劳,因为这是成年子女的责任。更可气的是,有的子女不愿与老人沟通,总借着上班累了不搭理老人,甚至对老人提供的劳动百般挑剔,让许多老人寒心。
如果子女能认识到这一点,对老人施以援手表示感恩,下班后帮忙摘菜洗碗、给老人捶捶背聊聊天,老人觉得自己的儿女没有白疼,他们能够真正清楚老人的家务价值。老人们的要求很低,心里舒坦了,更乐意为子女奉献,焕发出勃勃生机来助力子女。
再次,老人要学会入乡随俗,找到个人的价值。有些老人非常念旧,容不得一丝生活的改变。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老人也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既然决定要跟着孩子去他乡,那就要尊重一方一俗,努力尝试着融入周边环境。比如不要总抱着一种批评的态度,要尝试接纳一些当地的食物和风俗,培养一些新的生活兴趣如参加一些手工编织活动,积极与邻居攀谈和交往,扩大生活范围,让生活的构成内容丰富起来。同时,老年朋友也要学会一定的独处能力,在家闷了可以唱歌、看书、养花、逗逗孩子等。不要封闭自己,只愿意和子女说话,一下班就拉着子女说个没完,更不要以孝顺的名义,绑架子女的生活,需保持恰当的亲子距离。
最后,社区和社会要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贴心服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不独有“老漂族”需要社会的福利保障,所有老年朋友都需要社会配套服务。比如开设更多贴近老人需要的知识讲座,社会有更多的老人娱乐场所和设施,各种慈善机构为老年朋友准备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服务项目,让老年朋友对城市更加了解、喜欢、认可和接纳,把自己变成城市的真正一份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不是感觉被城市排斥、否定和拒绝的外来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