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趟民国
立夏前几日,我奶奶没了,93岁,算是喜丧。老太太围着土灶锅台转了90年,不识几个大字,人生的全部智慧都蕴含在房前屋后的生活之中,如同倪萍笔下的“姥姥”。这位前央视名脸的《姥姥语录》简直就是在描写“一位家家都有的老人”,我常常能从那些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文字中,寻找到柔软的共鸣。说起我姥姥,则是与奶奶完全不同的女性范本。我幼年时的一大爱好就是替姥姥誊抄那些她所做的旧体诗词,坐看云起,闲听落花,她让我看到了柴米油盐之外的另一种智慧。姥姥去世后,母亲及姨舅们精选她生前所作诗词百余首,刊印出版,馈赠亲友子侄,凭寄哀思。一个大家族中,总能找到一些充满故事的老人。我的姨婆来自大名鼎鼎的晋中王家,《乔家大院》中曾有广晋源用金元宝和银冬瓜阻挠乔致庸开票号的剧情,剧中那单只重达50公斤的银冬瓜不是虚构的桥段,而是王家真实的故事。她嫁过三个男人,有阎锡山麾下的晋军将官,也有奔走在抗战前线的土八路干部;有包办的旧式婚姻,也有解放的自由恋爱;有冲破礼教藩篱和离的勇气,也有延安整风中凉闻丧夫的哀恸……而与她携手走过人生最后岁月的则是一位年长她廿岁的西北野战军中级将领。这位一口气能灌下半斤白酒的山西妇女,像个男人般活了一世,她先后与三任丈夫生下七个孩子,天南海北,有些人终身未曾谋面。姨婆逝去后,她的次子、《湖南日报》一位的老报人将其母跌宕的一生写作成家族历史图书《红浪花传奇》,希望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记录下一朵小小的浪花,追寻家族的传统和脉搏。从我的家,去趟民国,每一部个人生活史,都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在民族命运的厚重底色上,这些私人记忆充满了时代巨变下个体的抗争和唏嘘,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是一具沉重的肉身。我姥姥的大部分诗作都在描写她退休后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其中不乏反复推敲的佳句,可我却独爱那几首记录她与姥爷少年夫妻生活,如同大白话般的杂诗一佳节元宵月正圆,严亲应约赴佳筵,归来袖带红庚帖,夜半私看未熟眠。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里,这一抹淡淡的红,却突破时光的层层阻隔,穿越人生的衰亡与伤逝,向我传递直达内心的温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