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停止网络自我诊断
医学博士、纽约萨芬邦·希克斯慈善卫生系统神经内科主任Lyle Dennis表示:“每个人都会上网搜索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样可以令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然而,副作用就是大家会因此感到惊慌。”接近半数原本完全健康的人群在上网搜索后,都会比未搜索前更加紧张,原因显而易见:数以百万计的网页、博客或维基百科等,都会有意无意、铺天盖地地提供大量令人迷惑或惊慌失措的信息,或者在很多情况下,造成消息误传。
数字时代的疑病症患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粗糙的医疗信息对此推波助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导致谷歌近期重拳出击:Google联合梅奥诊所推出医师审核电子卡片,针对数百种健康问题,提供在线搜索业务。(比方说,输入“红眼病”或“网球肘”,就会显示出针对疾病简明扼要的症状、治疗和插图。)上述疾病卡片业务有助于缓解上网自我诊断症,正如下列三个例子所示(均来自真实案例),三个患者症状或轻或重,都具有不安的表现。
辛迪这几周总是感觉疲劳不堪。她在网上输入“疲劳”一词,结果提示她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她购买了大量用于“缓解疲劳”的药物,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花费了几百美元,症状仍然丝毫没有改善。医生为她验血后,给出了真实的诊断,原来“贫血”才是罪魁祸首。
贝勒医学院心理医生托马斯·佛格斯表示:焦虑常常促使我们寻找答案。搞清楚任何和所有感知到的威胁乃是人类天性,故而上网寻找病因十分正常。研究显示,在上网搜索病因的近三分之一人群中,开始时比较冷静,但很快就不淡定了:从抽搐到溃疡,最终竟然成了“内出血”。即使是像WebMD或Healthline这样常用的症状检索网站,都有可能令你越来越紧张不安:微软的一项研究显示,诸如“咳嗽”这种相对无害的常见症状,输入后也可能出现恶性疾病的搜索结果。医学博士、亚特兰大内科医生桑德拉·弗莱赫伯表示:“我曾见过本来只是普通的头痛,然而在网络搜索后,怀疑自己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
然而网上就诊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在上网寻求诊断的人群中,接近30%的患者最终未去医生处就诊。医学博士、休斯顿妇产科医生迈克尔·柯提思表示:“不少女性对于其患病深信不疑,进而决定为自己治疗。有些人则被诊断吓坏了,甚至不想听到医生的正确诊断。”另一方面,有些上网自我诊断症患者会耽误治疗,进而导致严重后果。比如说,如果突发的阴道流血最终确诊为宫颈癌,那么早期治疗可以救人一命。(不过,说句实话,你可能根本没有宫颈癌!)
玛利亚刷Facebook时,发现自己的一位朋友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MS)。相关的一条链接显示:MS是不治之症。另一条信息链接全都是患者关于早期症状的描述,包括手足麻木。哦天哪!玛利亚之前也有类似的症状!她致电自己的医生,进行了昂贵又具有创伤性的检查——脊柱穿刺,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事实上,你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单一症状,就通过网络把自己和某种疾病“对号入座”。这就好比说:读者在阅读纪实文学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身临其境,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相联系,认为“我也是这样啊”。柯提思表示:社交媒体往往会分享一些让读者觉得和自己有关的故事,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影响大家的因素是叙述,而不是事实。
医生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没有预警症状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但不少患者会要求医生这样做。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检查导致“患者”花费巨大(因为即便是医生要求患者检查,医疗保险往往也不会覆盖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同时会令患者更加焦虑。柯提思告诉我们:“不少女性对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深信不疑,医生即使动之以理,也无法劝阻。”
莎拉右腹部感到隐痛。在Google搜索之后,搜索结果提示她患了消化不良或肌肉拉伤。她继续搜索下去,一个网页提示她可能患了阑尾炎。莎拉被吓坏了,于是她继续搜索,找到了一种自测方法:按压疼痛区域,然后迅速松开,看看疼痛是否会加重。哦!好痛啊!于是莎拉立即给自己的医生打电话,医生在阑尾破裂之前,迅速把她送到了急诊室。
一般来说,很少有症状会迅速进展成为网上提示的严重疾病。不过有时候,稍微有点“上网自我诊断症”反而能令你正确判断病情。一项调查显示:40%的网络诊断者对自己的疑虑描述是专业的。正如莎拉的例子,自己多做“功课”,的确有助于疾病治愈。
那么,“上网自我诊断症”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最好的建议是:学会如何引导你的直觉,同时知道何时求助于医生(好吧,多数时候是需要的)。以下要略有助于你更加理智、精明地搜索疾病相关信息。
络搜索仅供参考
Fryhofer表示:即便你具有某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不代表你真的得了这种疾病。针对你的疼痛症状,或许有更加简单、对生命无威胁的解释。虽然不建议大家忽略症状,但也不必凡事都往坏处想。
对于自我诊断保持冷静
和我们一起重复:我会写下这些症状和问题,把它们带到医生那里去。医生会为你进行体格检查,建议你进行若干化验,同时针对你可能忽视的致病因素,如年龄、家族史等进行诊断。
注意心理学因素
一项研究显示:和被不熟悉的症状隔开相比,如果你看到你所有的症状排成一排时,会更容易相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把疾病的相关症状列表后一一读出,一个也不要漏掉,如果多数和你不相符,那么你也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付诸行动
佛罗里达大学焦虑和行为诊所所长布拉德·施密特表示:预约医生进行诊治可有效明确病情,怀疑自己生病则会徒增烦恼。如果你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自拔,那么限制自己搜索每个问题不得超过20分钟,或者在看医生前,为自己设置总搜索时间。, http://www.100md.com
数字时代的疑病症患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粗糙的医疗信息对此推波助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导致谷歌近期重拳出击:Google联合梅奥诊所推出医师审核电子卡片,针对数百种健康问题,提供在线搜索业务。(比方说,输入“红眼病”或“网球肘”,就会显示出针对疾病简明扼要的症状、治疗和插图。)上述疾病卡片业务有助于缓解上网自我诊断症,正如下列三个例子所示(均来自真实案例),三个患者症状或轻或重,都具有不安的表现。
辛迪这几周总是感觉疲劳不堪。她在网上输入“疲劳”一词,结果提示她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她购买了大量用于“缓解疲劳”的药物,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花费了几百美元,症状仍然丝毫没有改善。医生为她验血后,给出了真实的诊断,原来“贫血”才是罪魁祸首。
贝勒医学院心理医生托马斯·佛格斯表示:焦虑常常促使我们寻找答案。搞清楚任何和所有感知到的威胁乃是人类天性,故而上网寻找病因十分正常。研究显示,在上网搜索病因的近三分之一人群中,开始时比较冷静,但很快就不淡定了:从抽搐到溃疡,最终竟然成了“内出血”。即使是像WebMD或Healthline这样常用的症状检索网站,都有可能令你越来越紧张不安:微软的一项研究显示,诸如“咳嗽”这种相对无害的常见症状,输入后也可能出现恶性疾病的搜索结果。医学博士、亚特兰大内科医生桑德拉·弗莱赫伯表示:“我曾见过本来只是普通的头痛,然而在网络搜索后,怀疑自己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
然而网上就诊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在上网寻求诊断的人群中,接近30%的患者最终未去医生处就诊。医学博士、休斯顿妇产科医生迈克尔·柯提思表示:“不少女性对于其患病深信不疑,进而决定为自己治疗。有些人则被诊断吓坏了,甚至不想听到医生的正确诊断。”另一方面,有些上网自我诊断症患者会耽误治疗,进而导致严重后果。比如说,如果突发的阴道流血最终确诊为宫颈癌,那么早期治疗可以救人一命。(不过,说句实话,你可能根本没有宫颈癌!)
玛利亚刷Facebook时,发现自己的一位朋友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MS)。相关的一条链接显示:MS是不治之症。另一条信息链接全都是患者关于早期症状的描述,包括手足麻木。哦天哪!玛利亚之前也有类似的症状!她致电自己的医生,进行了昂贵又具有创伤性的检查——脊柱穿刺,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事实上,你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单一症状,就通过网络把自己和某种疾病“对号入座”。这就好比说:读者在阅读纪实文学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身临其境,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相联系,认为“我也是这样啊”。柯提思表示:社交媒体往往会分享一些让读者觉得和自己有关的故事,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影响大家的因素是叙述,而不是事实。
医生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没有预警症状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但不少患者会要求医生这样做。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检查导致“患者”花费巨大(因为即便是医生要求患者检查,医疗保险往往也不会覆盖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同时会令患者更加焦虑。柯提思告诉我们:“不少女性对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深信不疑,医生即使动之以理,也无法劝阻。”
莎拉右腹部感到隐痛。在Google搜索之后,搜索结果提示她患了消化不良或肌肉拉伤。她继续搜索下去,一个网页提示她可能患了阑尾炎。莎拉被吓坏了,于是她继续搜索,找到了一种自测方法:按压疼痛区域,然后迅速松开,看看疼痛是否会加重。哦!好痛啊!于是莎拉立即给自己的医生打电话,医生在阑尾破裂之前,迅速把她送到了急诊室。
一般来说,很少有症状会迅速进展成为网上提示的严重疾病。不过有时候,稍微有点“上网自我诊断症”反而能令你正确判断病情。一项调查显示:40%的网络诊断者对自己的疑虑描述是专业的。正如莎拉的例子,自己多做“功课”,的确有助于疾病治愈。
那么,“上网自我诊断症”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最好的建议是:学会如何引导你的直觉,同时知道何时求助于医生(好吧,多数时候是需要的)。以下要略有助于你更加理智、精明地搜索疾病相关信息。
络搜索仅供参考
Fryhofer表示:即便你具有某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不代表你真的得了这种疾病。针对你的疼痛症状,或许有更加简单、对生命无威胁的解释。虽然不建议大家忽略症状,但也不必凡事都往坏处想。
对于自我诊断保持冷静
和我们一起重复:我会写下这些症状和问题,把它们带到医生那里去。医生会为你进行体格检查,建议你进行若干化验,同时针对你可能忽视的致病因素,如年龄、家族史等进行诊断。
注意心理学因素
一项研究显示:和被不熟悉的症状隔开相比,如果你看到你所有的症状排成一排时,会更容易相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把疾病的相关症状列表后一一读出,一个也不要漏掉,如果多数和你不相符,那么你也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付诸行动
佛罗里达大学焦虑和行为诊所所长布拉德·施密特表示:预约医生进行诊治可有效明确病情,怀疑自己生病则会徒增烦恼。如果你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自拔,那么限制自己搜索每个问题不得超过20分钟,或者在看医生前,为自己设置总搜索时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