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为何被妖魔化
转基因技术大概是当今世界最受争议的科技手段之一。它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能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为之改变,使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更加可控,因而在农业生物育种领域大获青睐。与此同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反自然的食品,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是人们抗拒转基因食品的最初原因。”事实上,许多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认为,严谨合格的转基因安全体系足以大大克服和避免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对转基因技术缺乏了解,造成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妖魔化”印象。
事实:
转基因古已有之
, 百拇医药
什么是转基因?专业的定义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钟,使之产生定向的、稳定遗传的改变,也就是使得新的受体生物获得新的性状。这样的专业定义也许会让普通公众感觉有如云山雾罩。
但事实上,转基因古已有之,自然界随处可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表示,以玉米的起源为例,玉米起源于墨西哥,通过一代代的杂交优选才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可以这样说,(很多食物)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基因转移的产物。”
一个经典的故事是,上个世纪90年代,棉铃虫出现,整个棉花产业面临灭顶之灾。常规的育种方法已经无能为力。转基因技术此时横空出世:科学家将一些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构建了载体,通过花粉管导入法转移到一个不抗虫的棉花里。这样,人类就得到了用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抗虫棉花。
现状:
世界权威机构认可其安全性
, 百拇医药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林敏表示,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均认为,目前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
另外,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但由于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
当然,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班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等一连串所谓的“转基因事件”。但这些事件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当前,转基因安全性争论涉及科学、技术、贸易、宗教等复杂因素,但其实质是贸易之争,是国家利益之争。
, http://www.100md.com
探因:
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缺乏了解
在中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止停留于学界。很多调查显示,民间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声音远远多于支持的声音。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缺乏了解,近60%的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仅停留在“听说”阶段。
因为不了解,人们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很多谣言也就有了市场。也因为人们的不了解,“非转基因”反倒成了商家可以利用的卖点。去超市转转您就会发现,大豆粉、色拉油等常见转基因原料加工而成的商品,外包装上很少标注“转基因”字样。反而有很多商品在醒目位置标明“非转基因”字样。
“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在林敏看来,对未知的事物,科学还不能回答一些东西,公众有畏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不了解,第二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正面的声音太少,做这些研究的科学家,不能放下身段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反而使得误解更深。
, http://www.100md.com
警惕:
错误信息不亚于细菌和病毒
方舟子:新的事物往往会让无知者感到恐惧。我国政府已把推广转基因作物作为农业政策,但是这并不能打消许多人的疑虑,在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谣言还会一再出现,恐慌也还会一再发生。
的确,错误信息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细菌和病毒。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积累的经验需要与时俱进了。如果我们还抱着工业时代积累的经验,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正常争议当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随时可能触发社会学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国人健康和科技进步。
本报记者 王少华整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