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癌症知识
编号:13786078
癌症疫苗研发成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7日 武汉科技报 2018.05.07
     4月“科学”流言榜,你信了哪些:

    由科技系统平台同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4月流言热门话题有哪些呢?请看如下盘点。

    流言: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治愈率97%

    真相:这项研究确实存在,但“治愈率达97%”则完全是误读。

    具体研究方法是这样的:科学家直接向肿瘤部位注射小片段特殊的DNA,这个DNA片段进入肿瘤后,可以激活肿瘤内的免疫细胞,放大T细胞表面一种叫做OX40的激活受体。OX40被激活后,T细胞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注射的还有一个抗体。这个抗体会特异性地跟OX40结合,进一步大幅度地激活T细胞,使它具有强大的抑制肿瘤能力。两种物质同时注射,就只会激活存在于肿瘤内的T细胞。这样既避免了T细胞体外合成的复杂性,也确保T细胞不会攻击其他正常细胞。

    实验结果确实很鼓舞人。动物淋巴瘤模型的治疗实验显示,90只淋巴瘤小鼠经过这种方法治疗后,有87只完全治愈,肿瘤彻底消失。

    需要强调的是,动物实验效果显著,并不代表应用于人体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事实上,动物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人体复制出来。

    流言:每天只睡2小时就行

    真相:所谓达·芬奇睡眠法也被称为多相睡眠或多阶段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对于这种睡眠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

    特殊时期或者短时间内用此方法或许可行。比如战争时期,人的确可以做到24小时、36小时,甚至48小时不眠不休,但那只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激反应,不能成为常态,不具备科学性和普遍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流言:星巴克咖啡含致癌化学物质

    真相:当焙烤、油炸等加热过程超过120℃,食品中就会产生丙烯酰胺,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形成的量越大。之所以把咖啡和致癌联系在一起,与丙烯酰胺的2A类致癌物身份脱不开关系。2A类致癌物即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结果还尚未定论。丙烯酰胺虽然可导致大鼠患上多器官肿瘤,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其对人类只是具有潜在致癌性。普通人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

    流言:草莓再次当选“最脏水果”

    真相:简单地说,决定这些蔬果是否安全的标准不是“是否检测到农残”,也不是“检测到多少种农残”,而是“是否检测到农残超标”。因为,能否检测到农残,跟检测技术密切相关。现在的很多检测技术极为先进,从远处的水和空气中漂移来的微量农药,也可能被检测到。检测到残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离开了农残量和控制标准谈危害,完全没有意义。药”,充分清洗、注意卫生,都是必要的食品安全习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