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4978期
编号:120972
扬州打造中医药名城的智慧经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78期
     江苏扬州市委、市政府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名城建设”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扬州地处苏中,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上,扬州中医底蕴深厚,名家辈出,“臣”字门儿科、“然”字门内科在中医界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拥有 “三甲”“三乙”中医医院各1个;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5个,江苏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3个,省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中医科及建设单位3个;拥有中医重点专科4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38个;建成中医重点学科5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4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医师占医师的24.55%,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全科医生的26.05%,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中医类别医师的54.55%。自2015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以来,扬州市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工作方针,按照“分步建设”的原则,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认识抓创建、科学组织抓创建、突出重点抓创建、力求实效抓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 http://www.100md.com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 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扬州市在政府主导,各部门通力合作,紧密协调下,组织领导不断加强、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中医药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宜游、宜业、宜居”城市和“名城建设”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宜居、安居、康居、乐居,拥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在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了基层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和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中医药创建工作。市卫计委设置独立的中医管理处,各县(市、区)卫计委均设置了中医科,中医科均配备了2~3名中医专职人员。

    各级财政均将中医药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单列,对中医药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且年均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比例。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的意见》,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2015年市财政设立中医药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2016年增加至200万元,2017—2018年增至800万元。市财政2017年为扬州市中医院一次性化解债务5900万元,计划到2020年化解扬州市中医院全部债务,在债务化解之前,财政全额贴息,支持扬州市中医院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7年全市共投入中医药事业经费42202.72万元,其中,市级投入12891.66万元,县乡级投入29311.06万元,近三年全市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1.10%、11.00%和17.15%,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 百拇医药
    扬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措施。市政府在《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运用中医药服务住院治疗,适当降低诊疗费的报销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比例。各县(市、区)均执行中医药报销比例上浮10~20%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的使用。医保政策予以倾斜,在新农合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后,将中成药目录由351种扩大至1297种,中药饮片目录由650种扩大至6510种;将部分中成药和所有中药饮片纳入扬州市17个特殊病种药品目录范围;建立健全医保中医药报销鼓励政策措施,将乙类中医药饮片个人支付比例由20%降低至10%。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实行对医联体单位的医保费用按季预付制,预付金额较往年逐年上升。在物价政策上扬州市在全省率先调整中医项目收费标准,对部分省下放市定价的中医项目价格进行调整,共调整32项医疗收费项目,分别为中医外治、中医骨伤和中医肛肠3个类别。市物价局、卫计委、人社局、财政局还联合下发《关于调整扬州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通知》,调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146项,逐步建立体现中医药服务合理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控制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药物政策上,延续“十二五”期间中药饮片不执行药物零差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等优惠政策,建立医联体内鼓励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调剂使用院内制剂制度。
, http://www.100md.com
    强化龙头,突出重点 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扬州市政府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建设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扬州市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投入1.3亿元,建成3.7万平米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仪征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占地68亩,投资3.5亿,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江都中医院计划实施整体置换,将搬迁至江都人民医院,床位将达到900张。高邮市中医医院“一体两院”东西院同时运行,设置床位800张,现规划东部分院二期工程,计划新建集急诊、住院等功能的综合性住院大楼。宝应县、广陵区均规划异地新建,即将立项审批。着力发挥主阵地作用,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狠抓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目前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此外,建设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2017年底,重点打造成区域性中医药诊疗中心,总投资11.33亿元的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计划至2020年全部建成或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并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被央视“两会连线”专题报道,国家和省级媒体也多次宣传报道区域中心建设成效。
, 百拇医药
    强基固本,多措并举 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扬州市本着强基固本,多措并举的理念,深入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积极开展人才传承工作、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为深入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扬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的意见》,实施人才“双千”工程,以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为原则,面向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1000名本土的大专本科层次医学人才,市财政按人均5000元/学年的标准进行补助,涵盖中医学等4个专业。各地在定向人员选配中,按中医人员不少于20%的比例进行配置,毕业后80%人员优先进入事业编制,对未进入事业编制的实行备案制管理,实行同岗同工同酬。对18家中心招聘实行多次招录、提前招录、异地招录,对研究生参加招录的,可直接考核录用;对本科生参加招录的,按照1:1招录比例开考。

    此外,在人才传承工作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工作。开展名中医“师带徒”。2015年市卫计委联合市人社局共同评选了第二届“扬州市名中医”25名,全市30名市级以上名中医结对带徒中医骨干55名。市级财政设立名中医师带徒专项补助,对完成带徒任务的老师按每月每人600元的标准发放工作津贴,对年度考核合格的徒弟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学习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师徒教与学的积极性。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2016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了全市卫计系统“扬州市中医药名师工作室”15个,列入扬州市“绿杨金凤”人才计划。还先后设立“国医大师王琦扬州工作室”“国医大师王琦高邮工作室”“戚广崇教授工作室”及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扬州研究室。全市现有江苏省“国医名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名中医工作室3个。拥有全国、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7名,全国、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名。
, 百拇医药
    同时,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鼓励城市医院卫技人员、退休职工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在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展市级基层骨干医生遴选工作,每名骨干医生每年给予3万元奖补。江都区对新招录的大专生、本科生分别一次性补助6万元、12万元。针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缺乏的问题,采取了“五项措施”抓好基层中医药队伍的稳定:规定中医药人员不得改行,转岗转行人员逐步回归,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宏观调配,中医药退休人员返聘留用,引进中医药毕业生。

    上下联动,加强管理 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扬州市政府积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创建基层中医药特色医疗机构、进一步落实中医分级诊疗制度、强化中医药健康管理、强化督导检查等措施,上下联动,加强管理,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扬州市以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为抓手,积极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至2017年底,共建成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家,市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家、市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40家,市级财政给予每个命名的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万元和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万元的奖补。至2017年底共建有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能力建设项目72家。
, 百拇医药
    在落实中医分级诊疗制度中,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建成以扬州市中医院为龙头的市级医联体和以县(市、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的4家县级医联体。同时扬州市两家“三甲”综合医院医联体也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的帮扶,苏北人民医院派出康复科中西医结合医师对广陵区汤汪中心中医康复科进行全面扶持和合作共建,对高邮市三垛中心全面帮扶中医骨科建设;扬大附院在江都区小纪中心帮扶建设中医科,在真武中心帮扶中医骨伤科、中医科,在邵伯中心帮扶建设中医康复科。此外,成立中医专科联盟。联盟以扬州市中医院为牵头单位。市、县级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部分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扬州市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等作为第一批成员单位。专科联盟主要职责强化联盟成员单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构建国家、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专(学)科科研协作网络平台,加强中医药业务管理培训,实行跨院中医名师带徒,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强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扎实开展65周岁以上老人、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及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选择性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工作。2017年65岁以上老人、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74.57%和78.53%。积极推进中医药家庭医生签约,做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有中医药人员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分别制定中医药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包和中医药个性化服务包。2017年全市以村(社区)为单位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签约率94.35%,重点人群中医药服务签约率47.02%,重点人群中医药签约个性化服务签约率14.72%。
, 百拇医药
    同时,强化督导检查。扬州市将中医医院日常监管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每年开展专项检查。2017年,先后组织开展全市中医医院医疗安全专项整顿活动、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监督、中医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活动实施情况、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及资金使用情况等专项督导,不断推进中医院规范健康发展。针对年度全市中医药目标任务,建立考核监管机制,按照“一季一督查一通报,半年一总结一点评,一年一考核一评比”的要求,强化目标任务的跟踪考评。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对推进力度大,工作有实绩的县(市、区)、单位进行表彰奖励,促进了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健康发展。

    弘扬文化,彰显特色 影响力显著扩大

    近年来,扬州市中医药影响力显著扩大,主要从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强化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建设。扬州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在每年扬州市文博场馆运营评估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并被省中医药局命名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扬州国医书院2017年正式揭牌运营,获评国家传统医药传承教育示范基地和健康养生示范基地。高邮市在城区文化景点建设了高邮籍国医大师王琦国医大师馆。扬州市中医院建成江苏省中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二是重视扬州中医门派传承。成立扬州州中医流派研究会,每年设立专项研究经费30万元,定期举办扬州医派学术研讨。2017年邀请源于扬州,流转外埠的北京“臣字门儿科”、“耿氏喉科”,上海“丁氏推拿”,南京“丁氏肛肠”等回归故里,造福桑梓。建成扬州中医门派传承工作室11个,出版《朱氏针法经验集》《孙谨臣儿科集验录》《医学存心录》等研究专著。现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代表性传承人14人。三是重视创制中医药文化作品。市、县卫生计生委先后编撰《中医药养生与家庭保健》《扬州中医门派及传承》《国医大师王琦在高邮》等书籍。全市编制各类科普作品426种。扬州市中医院编纂中医药科普动漫作品等宣传片,总数达12部;丰富文化产品的制售,产品涵盖饮片、名贵中药、药酒、药茶、足浴、香囊等一系列中药产品。
, 百拇医药
    强化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主题活动。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中医食疗进社区”100场写入民生一号文件。结合实施《中医药法》普法、中医中药基层行——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第七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健康巡讲活动、“名中医”讲坛、“岐黄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各级卫生计生委、中医院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电台、电视栏目开设中医药宣传专栏、专题。扬州市中医院与扬州电台合作开设“中医养乐会”节目,仪征市开设“白沙讲坛”“杏林讲坛”活动。三是创新宣传载体。在市区体育公园内,将中医文化宣传和健康知识与体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设置了中医药健康长廊、健康驿站、健康步道,让群众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感受中医文化熏陶。

    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贯彻落实《关于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的意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有实力的中医医疗健康机构做大做强,打造特色服务品牌。2015年扬州市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上积极创新试点,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综合体,位于瘦西湖畔的国医书院,融医、养、教一体化,已成为中医药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仪征市中医院与仪征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仪征市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与市民政局合作成立护理分院,联合探索中医药医康养结合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发改委、国家残联在仪征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仪征经验。积极鼓励社会办中医,截止2017年,全市民营中医类医院有5家、中医门诊部11家、中医(综合)诊所19家、中医诊所41家。(杨国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