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医药发展为健康中国助力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都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传承创新,在人才教育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
坚定自信 才能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事业发展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毛主席也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在其诞生之时就是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的指导,至今两千多年,且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医学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是当前,中医的发展遭遇“瓶颈”,很大原因就是自信不足的表现,我们一直试图用所谓的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却少有人使用中医的思维和理论解读现代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成果,致使发展缓慢,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传承创新 要注意方式方法
传承创新是一个学科不断开花结果,永葆生机的方式。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就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
事实上,中医学从创始起,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哲学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为基本特点,随后世医学的发展,由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后来的医学流派纷呈,进入明清之时,出现温病学派,诞生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温病理论。还有清代医家王清任在仲景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血化瘀理论,都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近代医家中西汇通乃至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之说等等,都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最新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总结提炼出来的。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应该反思问题所在,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围绕其核心思想进行,以中医为主,同时结合当代最新科学知识进行传承与创新,让中医在不丢掉特色的同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我们在传承中要注意避免犯两个错误:一是以传承为借口,拒绝接纳当代最新科学知识,故步自封;二是以中西医结合为幌子,吃着中医的饭,干着废医存药的勾当,喧宾夺主。一定要遵循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以我为主,西为中用,中西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人才战略 呼唤优质教材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优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国家也举办各类项目,诸如旨在以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较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才为培养对象,通过为期3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熟悉中医文献、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研修工程,推进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岐黄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都为传承发展中医事业牢筑基础。因此,广大中医药人也应当在政策关怀下,抓住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完成“蜕变升华”的过程。
此外,笔者认为,好的教材,可以影响人一生,可以培养一批大师,面对中医药市场教材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的现状,我们呼唤优秀教材的诞生,也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市场上,各家出版社所采用的教材出版标准不尽相同,中医药教材缺乏统一的规范。五年一变的教材编写使得各家院校和老师疲于奔命,不参与编写,所在院校和教师自己在学术圈里就会面临没有发言权的尴尬处境;参与编写,则又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编写中,意义不大。某些编写人员为了规避抄袭,会在文字上简单地修改一两个字或调整名词顺序,例如在讲小青龙汤功用的时候,将“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改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等。教材一改再改,方歌一变再变,弄得任课教师很多不会背方歌。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教材虽多,却没有经典留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因此,笔者建议,中医药教材是否可在承认第一版教材作者的情况下,将历版教材的作者都印上,编一部统一的教材,五年一“更新”,或者有进展时再版,而不是五年一编。
理念植入 要伴随推广养生活动
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见微知著”“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这既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医药对健康中国的贡献所在。
因此,各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人要通过科普宣传、健康宣教、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把“治未病”理念植入大众心中,改变人民群众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达到让其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目的。
此外,还可推广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文化活动,例如推广应用传统健身功法,包括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等。传统健身功法在理论上受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包涵涉及医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精华,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全面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功效。可见,做好传统健身功法的普及和实践活动,也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工作。(吕光耀), 百拇医药(吕光耀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因此,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传承创新,在人才教育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
坚定自信 才能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事业发展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毛主席也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在其诞生之时就是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的指导,至今两千多年,且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医学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是当前,中医的发展遭遇“瓶颈”,很大原因就是自信不足的表现,我们一直试图用所谓的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却少有人使用中医的思维和理论解读现代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成果,致使发展缓慢,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传承创新 要注意方式方法
传承创新是一个学科不断开花结果,永葆生机的方式。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就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
事实上,中医学从创始起,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哲学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为基本特点,随后世医学的发展,由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后来的医学流派纷呈,进入明清之时,出现温病学派,诞生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温病理论。还有清代医家王清任在仲景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血化瘀理论,都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近代医家中西汇通乃至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之说等等,都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最新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总结提炼出来的。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应该反思问题所在,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围绕其核心思想进行,以中医为主,同时结合当代最新科学知识进行传承与创新,让中医在不丢掉特色的同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我们在传承中要注意避免犯两个错误:一是以传承为借口,拒绝接纳当代最新科学知识,故步自封;二是以中西医结合为幌子,吃着中医的饭,干着废医存药的勾当,喧宾夺主。一定要遵循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以我为主,西为中用,中西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人才战略 呼唤优质教材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优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国家也举办各类项目,诸如旨在以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较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才为培养对象,通过为期3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熟悉中医文献、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国家优秀中医人才研修工程,推进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岐黄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都为传承发展中医事业牢筑基础。因此,广大中医药人也应当在政策关怀下,抓住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完成“蜕变升华”的过程。
此外,笔者认为,好的教材,可以影响人一生,可以培养一批大师,面对中医药市场教材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的现状,我们呼唤优秀教材的诞生,也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市场上,各家出版社所采用的教材出版标准不尽相同,中医药教材缺乏统一的规范。五年一变的教材编写使得各家院校和老师疲于奔命,不参与编写,所在院校和教师自己在学术圈里就会面临没有发言权的尴尬处境;参与编写,则又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编写中,意义不大。某些编写人员为了规避抄袭,会在文字上简单地修改一两个字或调整名词顺序,例如在讲小青龙汤功用的时候,将“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改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等。教材一改再改,方歌一变再变,弄得任课教师很多不会背方歌。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教材虽多,却没有经典留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因此,笔者建议,中医药教材是否可在承认第一版教材作者的情况下,将历版教材的作者都印上,编一部统一的教材,五年一“更新”,或者有进展时再版,而不是五年一编。
理念植入 要伴随推广养生活动
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见微知著”“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这既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也是中医药对健康中国的贡献所在。
因此,各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人要通过科普宣传、健康宣教、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把“治未病”理念植入大众心中,改变人民群众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达到让其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目的。
此外,还可推广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文化活动,例如推广应用传统健身功法,包括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等。传统健身功法在理论上受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包涵涉及医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精华,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全面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功效。可见,做好传统健身功法的普及和实践活动,也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工作。(吕光耀), 百拇医药(吕光耀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