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016期
编号:119341
与中医药报永远随行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16期
     纪念《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周年

    近年来,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经常密切接触《中国中医药报》。之前多年给报纸投稿,落款都是“贵报的忠实读者某某某”。那时候明显的有讨好编辑的“嫌疑”,无非就是想让自己的稿件登载在国家级报刊上,借此出名。有时越是那样想,投的稿子越是没有动静。在湖北站的一次记者通讯员培训会上,听了孔德明老师的讲课,他儒雅、倜傥的风格深深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广大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他在“社内人员投稿平台和社外人员投稿平台”的解释上,让我深受触动:这是按岗位分的,报社跟通讯员是一家人。打那以后,我投稿的热情甚是高涨,落款也改为“读者某某某、学生某某某”了。后来,我的第一篇稿件登载在《中国中医药报》上,接着又申请到了中国中医药报通讯员证。捧着深蓝色底子、银色刊名、盖着钢印、带有编号的通讯员证,我心潮澎湃,久久不愿松手。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单位推荐、个人努力,成了中医领域的新闻工作者,这是祖祖辈辈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后来在多个场合我都是直接称呼中医药报为“咱报”,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报社的一员,时刻告诫自己要为中医药喝彩,要给咱报争光。由此徐徐拉开了我与《中国中医药报》不解情缘的序幕。
, http://www.100md.com
    之前许多年,自己也写了很多文字,都没有投出去,自然也谈不上发表。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字:倔。自己都不满意,怎么指望能打动别人?所以,之后投出去的稿件自己都很谨慎。在咱报,投的稿件在规定的用稿时间内没有得到采用,我就不会再投向其他任何媒体,宁可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去也绝不另投。除了专业的原因,应该多少还有一点点咱报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的中医药人的骨气。文字稿件被咱报采用了几篇后,也曾尝试着发些图片稿件。因为自己不是专业摄影出身,也没有得到过摄影后期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绝不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技能。目前要做的就是只顾耕耘,不问西东。当潜下心来做一样工作时,就不会感到空虚,灵感会时不时地在头脑中冒个泡。

    《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年来,在新媒体气壮山河的形势下,纸媒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广大中医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作为通讯员,我们要做好发行推广工作、做好中医药宣传工作、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医药报拥有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我们积极配合纸媒良性发展的同时,积极投稿、积极参加培训、积极协调各方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前进。做到这样,《中国中医药报》就有望蒸蒸日上。好在从2008年1月4日总第2857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电子版的《中国中医药报》了。《中国中医药报》电子版的问世,把咱报推向了新的征程。我们期待着与中医药报一起昂首阔步走向光明。

    “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要做到这一点,路还好长”。这是路遥先生的一段话,我想借此表达自己永远跟随咱报的决心,《中国中医药报》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永远随行。

    我与《中国中医药报》征文,不是要我们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是要我们空喊几句口号,是要我们踏踏实实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说一千道一万,“绝知此事要躬行”。(汪正清), 百拇医药(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