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承发扬
编号:123600
世医家学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80期
     世医家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传承现象,即家族世代以医为业,在家传经历环境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的职业志向、职业精神和职业经验。

    从教育发生学角度,家传教育最早出现,然后有师承教育,再以后出现学校教育。在当代,中医院校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全面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发展共同进步,从而成为教育的主体。但是,我们仍应认识到,世医家传仍然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传和师承配合中医院校教育会使中医教育更有生命力,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鉴于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支持和弘扬世医家学。

    此外,依据地方世医家学特色,发展中医世家专科甚至是研究机构,授予“名医世家”的荣誉称号,可有利于提升中医发展自信,特色诊疗的发展,也有利于挖掘地方中医药特色资源。

    以医学世家传承为代表的多元化中医教育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百拇医药     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传统的世医家庭因在一个地域行医多年,在方域之内往往名气颇盛,但也容易使得世医家庭出身的子弟因沾溉祖上盛名而不思进取,“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家学独到的经验和技能固然重要,应当代代相守,谨勿失传。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但若仅仅以祖先之基业作为邀射名利的招牌,不图进取,不能与时俱进,发挥创新,必然会作茧自缚而坐吃山空。

    世医家学继承之中必须吸收其他各个学术流派的精华,不能故步自封,而其中很重要的学习形式是破除门户之见,游学参访。如余瀛鳌先生的祖父余奉仙先生早年受聘于都督府,并游历于南京,学业与见识大增,中年后返乡,因抢救大量流民疫病而善于治疫病。余瀛鳌的父亲余无言先生为求以现代科学方法改进中医学术,毅然只身远行,游学于上海,学习西医学知识,故在学术上以中医教育为主并力主中西医汇通。余瀛鳌先生本人在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后,又拜名医秦伯未先生为师,在秦伯未先生的教导下,重在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余氏一门三杰,传承不断,而学术建树又各有精专、各有千秋。可见,世医家学的创新需要走出门户,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 百拇医药
    重文化与精神教育

    从世医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是体、是本,医技与经验的传承是用、是标。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特征,注定了它本身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离开了文化与精神的支撑,仅仅以医技流传的世医必将虚羸多病,行之不远。世医家学是将修身齐家、寿世济民的家风家训与家学家技并传的,家庭教育与熏陶便是传承精神与培育文化的摇篮。当今中医教育也应重视中医文化与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激励每位中医人孜孜不倦进取的动力在于中医精神的培养,这里面包含了医乃仁术、敬业奉献、造福一方、守先启后、尊师重道等元素。

    反之,文化教育和精神培养不足,很可能会造成中医人才流失,世医传承亦面临断代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和社会教育占据精神成长主流,家庭教育和熏陶弱化,世医家学的职业信仰淡化,导致无人继承成为医学世家传承和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此外,医之为业,可大可小,为生计谋则小,为民生谋则大。即便从医者也有“衣食医”和“苍生医”霄壤之别,高下径庭,不能不说是文化和精神取向的差异造成的。

    挖掘医学世家的精神内涵和学术内涵,借鉴世医家学的传承模式,大力弘扬世医家学的精髓,对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发展我国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李鸿涛 张明锐), 百拇医药(李鸿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明锐 内蒙古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