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111期
编号:125560
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 构建新时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11期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应实现“一二三四五”初步构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西医并重”这一工作方针,立足中医药参与全人群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两个基本点,发挥好中医药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三个重要作用,以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为四个服务重点,统筹拓展中医药全面融入养生养老、体育健身、健康旅游、互联网和文化宣传五个领域,全方位提升中医药参与度和贡献率,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目前,全球范围内,现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服务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服务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都面临着医疗费用负担重、可持续发展比较困难等问题。如美国的医疗总费用支出全球最高,年度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占GDP的比重超过18%。在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等情况,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学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是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的构想,并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将“团结中西医”写入卫生工作方针。1996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将“中西医并重”写入卫生工作方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西医并重”继续保留进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

    新一轮医改十年,中医药全面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显示,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比由2009年的14.3%上升到2018年的16.1%,公立中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与公立医院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10.8%、24.7%。甘肃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创造性走出了一条“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实践充分证明,中医药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创造了发展中大国维护人民健康、防病治病的独特模式和发展道路。
, 百拇医药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存在诸多挑战。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2025年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疗、护理、康复等健康服务需求存在很大缺口,且进一步增加健康投入、加剧健康负担。2017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已达到5.1万亿元,约占GDP的6.2%,且多年保持8~10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长率。据此推测,到2030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将超过25万亿,大约占到GDP的18%,达到美国目前水平。持续增长的医疗费用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对已经到来且远期可知的卫生健康发展难题,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发挥好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构建基于“中西医并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笔者提出“一二三四五”的初步构想,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西医并重”这一工作方针,立足中医药参与全人群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两个基本点,发挥好中医药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三个重要作用,以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服务重点,统筹拓展中医药全面融入养生养老、体育健身、健康旅游、互联网和文化宣传五个领域,全方位提升中医药参与度和贡献率,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 百拇医药
    把握一个工作方针

    中西医并重这一方针,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中西医并重,就是将中医药发展纳入与西医药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战略规划上一体推进、资金投入上一视同仁,项目支撑上比量齐观,制度体系上补齐短板,给予更多倾斜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格局,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立足两个基本点

    中医药参与全人群健康服务,是就中医药服务的广度而言。中医药参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就中医药服务的深度而言。这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全周期、无盲区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这既是对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客观表达,也体现了中医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担当和自信。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维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唯一医学体系、也是行之有效的医学体系。根据《周礼·天官》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医学就分为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生动描绘了扁鹊为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的场景。到了宋代,中医学发展至临床九科,即: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元代进一步扩展至十三科,并延续至明清两代。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中医药服务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当前中医药服务领域萎缩、特色优势弱化的状况,要加大中医药传承力度,特别是对于历代各家学术理论、学术流派、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推广、应用,真正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在新时代更加异彩绽放、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需求。

    发挥好三个重要作用

    要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这既对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发展中医药符合大健康理念、有利于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充分肯定。

    一要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治未病是中医治病最高境界。《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都是治未病思想的经典论述。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四气调神”“因人制宜”等治未病思想,既与“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完全契合,也与现代人群日益重视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完全呼应。要做好中医治未病这篇“大文章”,大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治未病科室建设,广泛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积极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在各级各类查体中心、体检中心中全部推行中西医联合查体,在进行西医查体项目基础上,增加中医体质辨识,制定涵盖食疗、药膳、膏方、针灸、情志、香疗等内容的个体化养生调理方案,使之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发挥好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说文》讲“协, 众之同和也。同, 合会也。”这里讲的协同作用,不是指中医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中西医和合一致、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内分泌代谢病等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的疾病,进行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一批中西医联合诊疗临床路径和专家共识,探索中西医临床诊疗协作模式,提高重大疾病诊疗能力。近年来,我国历次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都有中医药的积极参与。通过中医药的早期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有效减少了重症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要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规定在应当各种突发传染病、重大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中,中医药必须参与其中,中西医协同共同提高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是发挥好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中医康复理念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久病而不康者,应养而和之……待其来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细记述了运用导引、气功、按摩等方法,治疗偏枯、麻木、风湿痹痛等疾病,并提出康复治疗与普通临床治疗的不同。中医康复的特点,在于其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形体康复与情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在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推动实施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布局建设一批中医康复区域诊疗中心,推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普遍设置康复科,研究制定、完善中医特色康复医疗的服务标准及规范,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康复疗法,满足群众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
, http://www.100md.com
    抓牢四个服务重点

    构建基于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这个医疗服务的“主战场”,并针对不同类别机构特点,实行不同的中医药政策措施。

    一是公立中医医院要“姓中”。要旗帜鲜明地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的发展方向,从规划发展、财政投入、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技术准入、设施设备、医院文化、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引导建立“医院鼓励中医药发展得实惠、医生提供中医药技术得实惠、百姓享用中医药服务得实惠”的激励机制,使我们的中医医院真正成为“摸得到中医的门、见得到中医的人、闻得到中医的味”的中医医院。

    二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要“有中”。中医药服务不等于中医院服务,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机构,也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利好政策,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人才配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立中医药科室,鼓励中医科室与临床科室通过开展联合查房、常规会诊等形式提供中医药服务。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 百拇医药
    三是基层医疗机构要“偏中”。中医药服务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医药的生命力也在广大基层。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设立国医堂、中医馆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占比。开展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通过专项培训、定点帮扶等手段,让乡村医生信中医、懂中医、用中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是社会办中医机构要“真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实行中医诊所备案管理,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同时,对社会办中医机构要规范执业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决杜绝“挂羊头、卖狗肉”、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等误导患者的现象发生,净化中医药服务市场环境。

    拓展五个服务领域

    实现卫生健康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在疾病诊疗这个“二度空间”中拉长链条,实现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更要求我们在健康管理这个“三度空间”中拓展领域,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社会、机构、个人多元共治的立体化局面。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而中医药在其中也大有可为。
, 百拇医药
    一是推动中医药+养生养老。中医药学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黄帝内经》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养老观。在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中医药与养生养老的融合,必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全面参与医养结合工作,积极探索融医疗、养老、保健、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技术及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

    二是推动中医药+体育健身。运动即良医,体育不仅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现在参加健身休闲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医药体医融合带来了重要机遇。要充分挖掘中医药学中蕴含的养生运动因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养生运动项目,是传承千年的健康运动方式,在新时代再展新颜。

    三是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四是推动中医药+互联网。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中医药服务植入“智慧之芯”。

    五是中医药+文化宣传。加强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产品和文化精品,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培养体系,持续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王新陆), http://www.100md.com(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