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176期
编号:127650
南阳医圣祠游记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76期
     近日由洛阳乘车前往医圣故里南阳,午时过后冒着寒风抵达仰慕许久的医圣祠。医圣祠内有仲景及历代十大名医雕像、仲景衣冠冢、仲景公堂为民坐诊疾病之蜡像、伤寒杂病论研究文献资料展、历代医家赞颂仲景之笔墨碑文等。

    由祠中所见史实而知,张仲景勤求古训以探医理、博采众方以精医术,加之不断实践与创新,终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所创理法方药结合辨证论治,流传近两千年,为后世为医者指明航向,成就医圣美名。《伤寒杂病论》前半部在西晋时期经太医王叔和整理、编次而成《伤寒论》;而另一半内容《金匮要略》系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所见,二书又经宋代林亿校正方得以刊行。现存资料可见,《伤寒论》各种版本多达600余种,刊刻次数在1000次之上,而《金匮要略》版本亦有60余种,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仲景学说的形成,除了张仲景本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外,与后代医家长期不懈地继承、发挥、完善、补充、研究、发展分不开,千百年来各代医家各类伤寒研究性著作多达800余种,此外,国外医家如日本一国就有100种以上,近百年来还有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在3万篇,数量之多为中外医学史上所罕见。可见若无《伤寒杂病论》传世,没有千百年来不断之仲景学术研究,就难有今天中医药之存在与发展。
, 百拇医药
    兴许大雪纷飞、风雨交加之缘故,整个祠堂内就只有我们一干人参拜,天冷祠静与我心热情却有天壤之别。忆35年前,我初踏岐黄之门之黄毛小子就萌生寻根拜祖之念,而今“知天命”之年终得其愿,不胜感慨,今大雪纷飞之严冬是吾等南方人所罕见,故有感悟:正是中原大地古有“中州”之称,地处黄河中下游、八省接壤“中国之中”之位置,其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方有《黄帝内经》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作,我多年之困惑,今朝方解。中原严冬之寒,我们初有所感,说来奇怪,一行人中最年轻的人竟然感寒而病,腹中痛、泄泻不已,此真乃千年不变之“寒”伤于人呀!无怪乎张仲景能有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传世。

    近年在“学经典,做临床”中,我加深了对仲景学术知识的理解,学用经方初见其功,余之医业:一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二者吾之脾胃病专科被国家局评定“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培育单位”,三者获龙岩市名中医之誉,四者余专著《伤寒心悟》出版。值此,吾自谓“真中医”而可告慰仲景先师。
, 百拇医药
    中原之行,可谓寻根之旅:一者为寻民族之根,中华始祖炎黄二帝就生长在中原大地,其后裔有200多姓源自于此,吾侪之先祖多从中原洛阳等地迁徙而来,在寻根堂百家姓里多能找到自家姓氏;二寻文化之根,黄河文明系中华文化之源,在河南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记载了上自“三皇五帝”、夏、商、周,下至秦、汉 、唐、宋等历代文物,反映了八千年“黄河文明”的史实;其三寻中医之根,是此行重中之重,现今公认中医祖师爷为医圣张仲景,而仲景故里在河南南阳。此行之后,作诗一首以为志:

    雪花纷飞中原行,医圣故里把根寻。

    寒暑更替四季显,阳气藏长四时明。

    学经数载疑惑事,今朝顿悟理更清。

    天寒地冻冬藏精,敢为来春技益湛。(章浩军), 百拇医药(章浩军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