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186期
编号:129288
一本书和一段难忘岁月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86期
     阅读书橱里父亲收藏的那本《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史》,朱德、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一个个鲜活人物立刻在眼前浮现。这珍贵的史料,悲壮的英雄事迹,不屈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每每翻看这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日历史,都会让我热血澎湃。

    1991年秋,在部队任卫生员的我被临时安排去辽宁省鞍山市汤岗子镇疗养院,陪护开国将军王良太夫人左阿姨。在陪护的一个月日子里,我常听左阿姨说起一些老战友,张化一、吴之理、齐仲桓、杨得志、吴信泉、沈铁兵、吴法宪、李雪三……他们大多都是新四军第三师的前辈,这些熟悉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却时时想起那段陪护的日子,想起那些平易近人的老前辈,想起左阿姨给我讲的那些行军中参加革命的许多红色故事。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很多年轻人因为战争而走上革命道路,左阿姨也是16岁就参加了革命。她给我讲战争的残酷和艰苦,讲起战场上救助伤员的故事,讲到行军中前有敌人后有追兵的惊险历程。老人家还讲述了她在冰凉刺骨的水塘中提前临盆,生下了大儿子并取名“水生”的故事。

    当再次看《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史》,时面众多的真实回忆录,对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史更加深刻。书中《我们是怎样克服药材供应困难的》一文写到,抗战时期缺医少药,为了救治伤病员,部队充分发挥一些懂中医药人员的专长,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到田野大山中识别、采集中草药。采药回来后,医务人员又积极自制中药,认真研制中草药剂型。因行军中不方便煎药,而药丸、流浸膏制作工艺繁琐,最后选择了制作散剂,以方便行军中使用。

    书中还记载,1942年夏天,中医大夫张觉民和刘寅卯司药先从最常见的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症入手,选择人工制作治疗这些病的中药方剂。他们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桔梗为发汗散;用桔梗、紫苑、甘草、百部、陈皮为止咳散;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为止泻散;用白头翁、黄连、黄柏、陈皮为止痢散;用大黄、枳实、神曲、槟榔、厚朴、芍药、生姜为清食顺气散……”三师的医务人员还自配外用药和内服药,如复方樟脑酊、麻黄酊、桔梗酊等。他们还用鸡蛋壳烘干磨粉治结核病,用大蒜头治疗菌痢等,效果均较好。

    书中还有革命前辈写下的“抗战诗”。其中梅幼先《在三师后方医院》一诗中有“癣疥难瘥苦折磨,辞营东去访华佗”之句。可见当时卫生条件差,疥疮是多发病。三师医院的白衣战士大量配制硫黄软膏或用硫黄粉加石灰水,用于治疗疥疮,效果颇佳。

    如今我常常会想起那段陪护的日子,想起三师那些熟悉的名字。(盛英), http://www.100md.com(盛英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