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大医精诚 志存救济
国医大师刘志明。
国医大师刘志明,192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54年赴京参加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筹备工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医疗科研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至今也是第一批医疗科研人员中唯一健在的一位。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广安门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0余年,第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青衿岐黄 师承名医集大成
刘志明出身岐黄世家,自幼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祖是悬壶湘水两岸的名医,因出诊从不坐轿,常怀揣中药,步行出诊,被称作“刘四差马”。曾祖是国医刘碧泉,祖父、父辈都是当地名医。刘志明不仅自幼继承家学,还师承湘潭名医杨香谷。当时随杨香谷出诊,足迹遍及湘江两岸。对于发热性疾病,杨香谷根据病程的长短,治疗分早中晚三期,病期不同,治法迥异;或升降兼调,或寒温并用,或清消、或通利。对于高热患者,往往三两剂药下去,病人热退身凉,非常灵验。刘志明家学深厚,承名医指点,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师承到第三年,杨香谷认为弟子可以独立开业行医。在家族的帮助下,刘志明在当地开了一家药铺,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所谓药铺,其实除了一床一桌和几个大药柜子,就是床下满满的各种医书。
, http://www.100md.com
刘志明白天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研读医书,查阅白天遇到的疑问,临床诊疗水平日渐提高。因祖辈都是当地名医,加之师出名门,到药铺求治的人络绎不绝,开诊不到半年,刘志明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尤其在治疗发热性疾病方面,已经独树一帜。
1944年夏天,日寇的侵华战火烧到湘中、湘西一带。当时战火纷飞,人心惶惶,士兵死伤无数。伴随大战而来的是大疫,尤其是发热性疾病,更是疯狂肆虐。这种疾病症状凶险,憎寒壮热,上吐下泻,遍身斑疹杂出,似丹毒风疮,且来势猛烈,传染甚快,路人避之唯恐不及。百姓无处就医,生灵涂炭。
对此情景,刘志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救治病人。经过多次探索性治疗,他发现升降散与达原饮合方治疗此怪病,甚是有效。于是,对于大多数就诊者,以此方为基础并随证化裁,大力救治,很快就控制了疾病的蔓延。随之“刘志明善治热病”的誉名不胫而走,不久即远近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医事业也迎来了新生。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要求从全国各地抽调数十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名师进京组建国家中医药研究机构,刘志明有幸被点将入京。
, 百拇医药
1955年,原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刘志明负责全院八大组之一“传染病组”的创立和建设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传染病流行,他又负责领导和推广中医防治乙型脑炎、小儿病毒性肺炎、血吸虫病等。七十年代,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扎根山西农村,为当地百姓解除疾苦。八九十年代,他为传承中医学术呕心沥血,为提高中医地位建言献策。先生现在虽然已年近百岁,但是仍然十分关心中医学之发展大计。
刘志明一生躬身于临床,诊治的患者达数十万之多;热心于教学,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数十人,大多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引领者;勤勉于科研,公开出版著作有《中医内科学简编》《刘志明医案》《中医学》《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博极医源 广纳众长医道奇
穷经开思路,博采广学识。师承与家学为刘志明打开了步入医学殿堂的大门,但欲立足于杏林之中,仍须不断努力。遍读历代各家学说实非易事,刘志明将历代医家分为几个学派,每个学派选择代表性著作重点学习,然后旁及其他。如研究《黄帝内经》,他以王冰的校注为主,参以张介宾的《类经》、杨上善的《太素》,旁及吴昆、马莳、张志聪等著作。《伤寒论》注家尤多,刘志明钻研《伤寒论》以成无己、柯琴、尤在泾为主,略事其他注家。除了读书,虚心向名医请教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对他提高学术水平、广开思路大有裨益。凡有出差机会,刘志明必拜访当地名医,如上海程门雪、湖南李聪甫、浙江叶熙春、潘澄濂等老先生,他都曾亲聆教益。又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寻师访友,可以广学识、长见闻,对于个人医道提高大有裨益。
, 百拇医药
师古不泥古,辨疑不苟同。刘志明认为在探究医学原理和处理医疗实际问题时,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所创新。中医学的经典医籍诞生年代久远,当时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科技不甚发达,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治疗不免存在局限性。对于那些不符合实际,经不起临床验证的记载,应该存疑待考,而不应该盲从。他始终认为:“凡读书上万卷,宜加深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用之。”
实践求真知,诊治重辨证。刘志明认为中医学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由于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疗效过硬,深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而疗效的取得,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实践。因此,勤于实践是中医医师提高学术水平,丰富临床经验最主要的方法。刘志明曾与儿科研究所协作,对小儿病毒性肺炎进行临床研究,根据其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等症,医者一般将其归属于“风温”范畴,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小儿病毒性肺炎,但往往难以控制病情,病死率高。小儿病毒性肺炎是肺脏实质性病变,来势急,传变快,刘志明认为其治疗不必拘泥于卫气营血的顺序,在发病初期即应发汗透表、清营解毒并举,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连翘、金银花、牡丹皮、生地黄及局方至宝丹等。通过数百例的临床实践,确实取效甚捷,避免了不少患儿出现热极生风或热入心包等危重症状。
, 百拇医药
宁静致远 一片净土世人尊
刘志明把最高追求给了医道,古人云大医即大儒。如果把刘志明的医学境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看,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心存高远,意守平常”。
生活朴素,大道至简。刘志明在中医学术上造诣极深,但生活极其朴素,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住房是几十年前医院分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客厅靠墙是几张旧沙发,中间摆放的是一张一平方米大小的小方桌。这些家具都是老式的,十几年也不曾更换,显得很陈旧。唯独里间那个兼卧室的书房,虽然摆满各类书籍,但却古香古色,气度不凡,让人感到他拥有一个广袤而深邃的精神世界。那些厚厚的、线装本的古典医籍,整整占据了房间2/3的空间,而且大多数书都被翻得有些破损。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中医这片广阔的原野中默默耕耘了八十余载。先生的简朴生活,可谓大道至简,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他清心寡欲,从不沾烟酒,多年来一直坚持素食,只有女儿在节假日看望他,才会特意添些鱼肉荤腥,但自己并不动它。
, 百拇医药
精研学术,不涉金钱。刘志明的医德医术在业界和群众中有口皆碑,他一生兢兢业业,为中医药事业继承、发展、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深受行业内、外人士敬重,影响深远。1983年刘志明首次出访墨西哥,谢绝了当局高薪聘请。后来,在日本、中国香港,不少大机构都以优厚的条件聘请,他都不为所动。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期间,因工作需要,刘志明多次出访国外,每次出访,他都尽量缩短行程,如期或提前归来,为国家节省开支。出访泰国时,他精打细算,尽量减少费用,回国后把节省下的外汇如数交公。这就是刘志明的金钱观:对国家的钱,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对自己该得的,不去攀比;自己不该得的,拒之门外,一分也不要。刘志明认为学术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
不言赋闲,心忧中医。用当代大收藏家唐裕龙《客夜书怀》之最后两句“南来长为客,岂敢顾双鬓”,描述刘志明的中医生涯很适合。从而立之年南雁北飞,应召入京,如今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仍然不言赋闲,心忧天下。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已过天命之年的刘志明开始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职务,他利用每一次出访机会,在国际上大力宣传、弘扬中医药学术,把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推向世界。1983年5月首次出访墨西哥进行学术交流,交流之余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当地人民诊治疾病,疗效卓著,受到墨西哥总统的接见,为中医学在墨西哥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87年刘志明前往泰国曼谷主持中国医疗队的工作,他严格管理,业务上精益求精,使得医疗队在当地很受欢迎。
现在刘志明虽然年事已高,仍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03年“非典”肆虐时,刘志明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策献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了防止灾后发生瘟疫,充分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优势,贡献清热化湿,解散疫毒之经验方,为防止灾后瘟疫的发生贡献了一份力量。
“大医精诚,志存救济”,这是对国医大师刘志明一生悬壶的最好写照。(刘如秀 姚舜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