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31969
夯实古文基础 传承文武双修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294期
     几千年来,传统的师带徒是经典的中医培养模式。入门之后,师父对学生倾囊相授、管教严格,学生在师父的指导下,耳濡目染、医术日进,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相比之下,院校培养是当今的主流,中医院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优势,但中医思维薄弱的现象日益突出,要想完成继承,乃至超越,很难。笔者认为,古文基础,即文学修养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传承需要文武双修,文是涵养,武是临证,两者缺一不可。

    文理、医理、哲理相互交融。《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重点研习的典籍之一,不仅有医理,也富含文理、哲理,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将天与人体紧密联系起来。又《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强调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天人同道原则。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理论,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好古文基础,树立中医思维。

    读案、写案、评案促进争鸣。所谓“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环境、学识的差异,对于前人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争鸣,也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如评案,是切磋技艺的方式之一。评案是读案、写案的前提,也是延伸和深化。通过评案,指出医案中的点睛之笔,或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如吴中名医徐灵胎曾评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文中有“先生服善如此,尤见古风”的倾慕相从之情,也有“方不切病”“此老议论有时极明确,而立方往往相犯”的争鸣之言。不仅文字犀利,语言率真,而且思路清晰,褒贬分明。争鸣,要直抒胸臆,又能客观公正。理论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传统中医药历来“一源多流”“百花齐放”,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具备深厚的古文基础,才能独具匠心,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医术、医德、医风经久不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传承“孔孟之道”,中医药文化中强调医者要有“与人为善、尊师重道、大医精诚”的优良品质。相比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是行医的前提条件,显得更加重要,在此基础上,如能精研医理,精勤不倦,是为大道。反之追名逐利者,即使医术高超,也被医界视为门风不正。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继承医术的同时,不要忘了古人对于涵养的重视,而学习古文,有助于提高内涵,如此,传承与发展才能大行其道。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古文中深含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基于临床实践的观点碰撞,有和谐医患关系的文字记载。夯实古文基础,传承不偏不倚,文武兼修,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引起中医行业的足够重视。(吴力强 徐军奇), http://www.100md.com(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