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访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苏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苏宝耀
苏宝耀展示父辈记录的苏氏正骨技术及药方。 孔令彬/摄
“他人高袍长,干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他手下的大夫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分筋动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刻心明眼亮。忽然双手似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冯骥才所著《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文中的“他”名叫“苏七块”,原型就是民国时期天津市苏氏骨科的传人。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苏宝耀讲述了苏氏骨科的故事。
“苏先生 全知道 锦衣卫桥卖膏药”
苏宝耀介绍,其祖籍江苏,祖上随明朝燕王朱棣扫北来到天津市河北区锦衣卫桥一带(现金钟河大街一带)定居。而苏氏一族从医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燕王朱棣登皇帝位第二年,在天津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那时,我们祖上就已经在天津定居了。后来,天津卫依靠海河而发展起来,码头文化也逐渐兴盛。苏氏骨科也正是因为码头文化的兴盛而逐渐发展起来。”苏宝耀说,“可以说,苏氏骨科的发展见证了天津卫从无到有、到繁盛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明朝锦衣卫骨折与刀伤的病人非常多。苏家的祖辈有机会接触这些病人并参加了救治工作,从此学习、掌握、探索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治疗骨伤病和刀伤的手法及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草药。苏氏骨科几代传人在前人使用裹帘、振挺、攀索、叠转、通木、腰柱、杉篱、竹帘、抱膝等器具治疗骨折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纸垫、竹篦、木板、膏药、内服的丸散、洗药等,更切临床使用,逐渐形成名满津门的正骨术并相传至今。
天津卫依靠海河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