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抄方不可忽视的“守”与“变”
抄方,是在跟师临证过程中通过摘录或抄写老师的中医处方,来学习老师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对于每一位中医师来说,实习及工作之后的抄方学习,是提高理论与临床水平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锻炼基本功,抄一遍,留下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保存下来的医案,可以反复推敲,并加以琢磨。经常看到实习的同学只顾着抄方,而忽视老师处方立意的变化之处。笔者认为,了解老师临证时的“守”及“变”,在抄方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此,也会让抄方变得更加有乐趣。
《素问》第七十五篇名为《著至教论》,“著至教”的意思是陈明先圣之遗训。原文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这段话揭示了学习中医的一个根本道理——要想从理解理论到实际应用是有一定距离的,必须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才能达到既“能解”又“能彰”的目的。如临床上的许多疑难疾病,往往会被外在的表象所蒙蔽,初学者不易察觉,如能“拨云见日”,洞悉脏腑失常之所在,则会水落石出,否则总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虞。可是,临床复杂多变,要想切中要害,力挽狂澜又谈何容易。正如《医学源流论》云:“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说明在临证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病机,许多“怪病”“难症”也会迎刃而解,当然要想不断提高,离不开跟师学习及独立思考,其中不得不涉及“守”与“变”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笔者在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杨进教授抄方期间,杨老师曾诊治一青年女性,腹痛达三年之久,上海某三甲医院曾住院治疗,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发作时颇剧,常需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药,也寻求过中医诊治,服汤药诸如清热解毒、温中散寒止痛等方数月,却未见起色。在综合考虑之后,杨老师分析此证属寒凝气滞,寒疝之类,治以温中理气疏肝。三次治疗后,症情如初,以至于其母亲及患者本人均对治疗缺乏信心,中途一次未来复诊,有要放弃治疗的想法,后在其母再三劝说下再次就诊,在之后的诊治过程中,杨老师并未改弦更张,处方稍有出入,可喜的是,之后患者的腹痛情况明显好转,多次电话随访,腹痛均未再作,可谓“守法守方”的教学验案。
去年笔者在跟师沈炳章先生抄方期间,有一顽固性腹泻患者,辨证为肝郁脾虚,寒湿阻滞,处以痛泻要方、藿香正气散及理中汤加减,三次诊治之后病情如初,第四次,先生加以少量制附子,后腹泻明显缓解。当然临床上也常见因患者治病心切见不能速效,便要求易方易医者。倘若医者胸无定见,不识病机,曲顺人情,一有讪谤就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则取效甚难。如清·喻嘉言在《寓意草》有“治叶茂卿小男奇证效验并详悔门人”,强调了医者谨守病机与“守方守法”的重要性。
“守”与“变”表面上看似矛盾,却又具有一致性。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即坚守一定的治则不变(守方),也要随证灵活变通(更方)。一味地抄方,不去观察老师在诊病过程中的变化,那么抄方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相反,如果能够把握老师的“守”与“变”,那么抄方也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也是抄方的精妙所在。工作以来,笔者并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停止抄方的步伐,相信每抄一次必有所得。如今看着在医院里轮转的实习同学,不免会想起当初实习时的自己,给他们介绍点自己抄方学习的体会,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也会让他们对学习中医更加有信心。(吴力强), 百拇医药(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素问》第七十五篇名为《著至教论》,“著至教”的意思是陈明先圣之遗训。原文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这段话揭示了学习中医的一个根本道理——要想从理解理论到实际应用是有一定距离的,必须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才能达到既“能解”又“能彰”的目的。如临床上的许多疑难疾病,往往会被外在的表象所蒙蔽,初学者不易察觉,如能“拨云见日”,洞悉脏腑失常之所在,则会水落石出,否则总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虞。可是,临床复杂多变,要想切中要害,力挽狂澜又谈何容易。正如《医学源流论》云:“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矣。”说明在临证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病机,许多“怪病”“难症”也会迎刃而解,当然要想不断提高,离不开跟师学习及独立思考,其中不得不涉及“守”与“变”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笔者在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杨进教授抄方期间,杨老师曾诊治一青年女性,腹痛达三年之久,上海某三甲医院曾住院治疗,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发作时颇剧,常需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药,也寻求过中医诊治,服汤药诸如清热解毒、温中散寒止痛等方数月,却未见起色。在综合考虑之后,杨老师分析此证属寒凝气滞,寒疝之类,治以温中理气疏肝。三次治疗后,症情如初,以至于其母亲及患者本人均对治疗缺乏信心,中途一次未来复诊,有要放弃治疗的想法,后在其母再三劝说下再次就诊,在之后的诊治过程中,杨老师并未改弦更张,处方稍有出入,可喜的是,之后患者的腹痛情况明显好转,多次电话随访,腹痛均未再作,可谓“守法守方”的教学验案。
去年笔者在跟师沈炳章先生抄方期间,有一顽固性腹泻患者,辨证为肝郁脾虚,寒湿阻滞,处以痛泻要方、藿香正气散及理中汤加减,三次诊治之后病情如初,第四次,先生加以少量制附子,后腹泻明显缓解。当然临床上也常见因患者治病心切见不能速效,便要求易方易医者。倘若医者胸无定见,不识病机,曲顺人情,一有讪谤就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则取效甚难。如清·喻嘉言在《寓意草》有“治叶茂卿小男奇证效验并详悔门人”,强调了医者谨守病机与“守方守法”的重要性。
“守”与“变”表面上看似矛盾,却又具有一致性。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即坚守一定的治则不变(守方),也要随证灵活变通(更方)。一味地抄方,不去观察老师在诊病过程中的变化,那么抄方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相反,如果能够把握老师的“守”与“变”,那么抄方也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也是抄方的精妙所在。工作以来,笔者并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停止抄方的步伐,相信每抄一次必有所得。如今看着在医院里轮转的实习同学,不免会想起当初实习时的自己,给他们介绍点自己抄方学习的体会,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也会让他们对学习中医更加有信心。(吴力强), 百拇医药(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