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温化退黄法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第259条)谓:“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此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此法用于太阴寒湿发黄。症见目肤发黄、晦滞不明,形寒神疲、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不喜饮,脉象沉迟,舌质淡苔白。此由太阴寒湿内郁,脾阳不运而发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条文中未出方,根据脉证,可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
《金匮要略》黄疸篇第3节谓:“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该节与《伤寒论》第195条相同)此为湿从寒化之证,系由脾虚不运所致。所谓“中焦虚寒,水谷不化”,治当以健脾温阳化湿立法。
验案举例:
姬某某,男,33岁。身体酸困不适15日,复加淋雨,口淡纳呆、食不甘味,自谓“受凉”未予治疗。近日来卧床不起,巩膜皮肤色黄、晦暗不鲜,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脉象沉细,舌淡苔薄腻。
诊断:(寒湿困脾,中阳不运型)阴黄。
治法:健脾温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