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双翼齐飞”
在师承教育中,如何选择优秀导师,如何打造精品课程,最终达到“持续稳定、高重复率”实施师承教育,同时又不受制于某位导师的个人魅力、个性教学的目的,是《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一直致力解决的课题。
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传承传播的先行者, 《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根据十余年的经验,提出“双翼齐飞”操作方案:理论之翼落实到“一张图病机”,实践之翼落实到“带教式医案”。
理论之翼:病机概要、常用方药的“一张图病机”
针对如何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阐释一家学术流派、一位中医专家的学术框架,我们经过长期参与中医学派的整理与传播,提出如下操作流程:
病机概要:老师的学术体系与其他学术体系(含现行教材、古今名家)的对比
病机概要为专家临床的“入手”之处。任何一家学术流派,实际上与现行教材、古今名家的学术体系(主要是病机)都有差异。甚至术语相同(比如六经)而内涵有别。所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更能让人快捷了解。
, http://www.100md.com
病机概要与其让学派代表人提炼,不如先让“曾经困惑迷茫,最终清晰明了”的弟子先行阐释。可先由三位学生分别独立提炼老师病机要点与学习心路历程,尤其要对比现行教材、古今名家体系。三位学生分别用手机录制10~20分钟的演讲。学生提交后,由专家本人用手机录音方式,进行点评校正和独立阐释,确定“病机概要表(附代表方)”。
常用方药:老师常用方(100首)与常用药(100味)目录
方证药证为专家临床的“落脚”之处。可先由三位学生分别独立提炼老师临床100首常用方与100味常用药目录。三位学生独立提交后,由专家本人进行反复修改,根据临床实际调整、定稿。
总之,“一张图病机”(方药),这是中医师承专家必须提供的“标配式”学术框架展示,是中医师承专家的理论知识框架的浓缩版。师承教育中,很多专家并未向学员提供病机概要、常用方药的“一张图病机”,会导致学员们经历相当长的自行总结的迷茫期,影响学员师承学习的进度和热情。
, 百拇医药
我们已经策划并出版了第一个“理论框架”的示范性模板:《李可古中医学派精要》,仅仅18页,相当于最精简的学术提纲。另外,对于中医教材所提及的“病机”,我们已经策划并出版《中医学基础(师承版)》。均可供中医师承专家撰写“一张图病机(方药)”时作为参考。
或许有人质疑:哪个中医专家没有学术著作?哪个师承导师没有学术框架?为什么偏偏把“一张图病机(方药)”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我们曾多次做过试验,让专家在临床带教的时候,把《一张图病机》悬挂起来,边带教诊病边对照《一张图病机》进行讲解。结果多数专家的“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缺陷,不能严格对应。参加试验的不少专家满面惭愧,承认病机(方药)框架整理得比较粗糙,与临床实际的对应度还有较大差异。所以,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床带教,才能对“一张图病机”(方药)进行反复修订、完善,让其成为师承教育的理论之翼。
我们也曾多次邀请中小学教师观摩、评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不少中小学教师评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在涉及临床的医案解析方面,含混性较大、随意性较强,可重复率偏低,相对于中小学教材、教学、考评,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借鉴引入中小学教育和考评体系,也是促进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 http://www.100md.com
实践之翼:一以贯之、千锤百炼的“带教式医案”
检验中医临床类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学员的临床水平。传统以来,常以学员“独立临床的疗效”来判断。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周期漫长、标准不一、不便量化”等诸多问题。
借鉴军事的“实弹演习”,我们可以直接用师承导师的真实医案(随机抽取),让学员进行独立解析,——大体相当于还原学员“独立临床诊疗”现场。以此测试评价学员的临床水平,同时也用于测试评价师承导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带教式医案”教学,是中医师承教育乃至院校教育的重要模式和精髓所在。
一以贯之:师承教育先围绕“一位导师”一门深入
我们曾思考:在中医学术大会上,假设这位著名专家的学术报告里提到的医案,让下一位演讲专家独立解析,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差异度有多大?甚至,两位专家若是同门师兄,又会有多大的差异度呢?我们做了多次试验,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度。
, 百拇医药
具体到“真实医案独立解析”的测试,我们提出:首先坚持围绕“一位导师”一门深入,以学员跟随学习的“一位导师”(而非很多位中医名家)的医案为准。对于“一位导师”的医案采集,需要打破传统观念:不重“门诊”重“带教”。
这是因为:真实“看病过程”往往是医生下意识的本能操作,往往四诊提取相对随机,辨证过程相对随意,难以完整精细、丝丝入扣地还原师承教学的全程细节。所以,我们倡导不重“门诊”重“带教”,使得师承导师把“以患者的疗效”为宗旨的纯粹看病,转化为“以学生的收效”为宗旨的教学带教。这样,就把“跟诊抄方”这个中医教育的亮点,做了优化和提升,相当于专门策划、精心打造“慢动作版、精细入微版、问答互动版”的抄方新模式,以便发挥“跟师门诊或查房”的更佳效果。
具体操作简述如下:可以在专家正常门诊(或正常查房)中,抽取“第一名患者”“最后一名患者”,或者最后三名患者(时间相对从容)或者“此后暂无患者”的那些患者(时间相对充裕),或者抽取“患者极痛苦、医生极无奈,应该能治好而就是没治好”的患者(特别期待患者下次复诊,以查看疗效到底如何)。这样,每次专家正常门诊(或正常查房),就能至少有三个、五个左右的临床带教式案例。
, 百拇医药
当然,若条件具备,亦可集中举办“临床带教专场”。主办方提供随机患者(尤其希望主办方提供其诊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患者),并组织学员现场参加、互动提问。患者人数严格以“临床带教”效果为唯一标准。师承专家的商业班,亦可开辟“临床带教专场”,由学员、主办方提供随机患者。
如上患者的选取规则,保证了随机抽取的客观公正性。当然,我们要求师承导师对诊疗全程进行录像、录音(甚至小范围学术直播)。全程无剪辑、不“优化”,以确保记录的全面完整不删节。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全程录音录像同步推出文字版。
为避免很多中医专家较为随意的带教模式,我们对师承导师的带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诊断环节:“独立而完整”地诊断,不透漏任何辨证信息。
师承老师独立进行四诊,在四诊的过程中,不向学员透漏任何辨证信息。当四诊信息全部提取完毕,请师承老师最后再重复一遍四诊信息,并明确告知学员:四诊信息已经提取完毕。
, 百拇医药
辨证环节:从零起步,“侦破式”详尽辨析、辨证。
师承老师根据四诊信息,对照《一张图读懂》,向学员详细辨证:从零起步、侦破式辨析、辨证,杜绝“倒推式按语”。
当辨证过程全部完成,请师承老师明确告知学员:他对此案例诊疗的把握度是多少?患者的预期疗效大概如何?
最后,师承导师总结,本案例是否适合作为考核学员的“案例测评题”,其难度居于初级、中级、高级?学员回答到什么程度视为合格?
千锤百炼:用真实医案“刻意练习”
如上,用“带教式医案”对比“一张图病机”进行学习,可以生动、高效地掌握导师的
理论框架与临床操作,用10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20~50个医案)“理论与实践双翼齐飞”。其中,设置学员反复追问环节(不限于现场,事后可通过网络反复追问,百问百答),以学员的独立复盘(根据四诊进行独立辨证),作为反馈、提升、锻造、打磨的途径(不以老师授课完毕为结束),让师承带教的医案,成为学员传习导师学术体系的“试金石”。
此后的学习,突出“学而时习之”的“刻意练习”比重,大幅度提升“模拟实战”医案的数量。学员以导师不加增删、不加优选的一千则真实医案进行“实训实战”、刻意练习。施行“千锤百炼(千个医案实训、百次点评纠错)”实践模式。
长期困扰中医界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难题,亦可由“独立第三方”(如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央媒体编辑、行业主管领导等)“随机抽取导师医案”用于“随机抽查部分学员”。“第三方、双随机”公正客观可量化,期待成为中医师承教学效果的常态量化评价法。(刘观涛), 百拇医药(刘观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传承传播的先行者, 《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根据十余年的经验,提出“双翼齐飞”操作方案:理论之翼落实到“一张图病机”,实践之翼落实到“带教式医案”。
理论之翼:病机概要、常用方药的“一张图病机”
针对如何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阐释一家学术流派、一位中医专家的学术框架,我们经过长期参与中医学派的整理与传播,提出如下操作流程:
病机概要:老师的学术体系与其他学术体系(含现行教材、古今名家)的对比
病机概要为专家临床的“入手”之处。任何一家学术流派,实际上与现行教材、古今名家的学术体系(主要是病机)都有差异。甚至术语相同(比如六经)而内涵有别。所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更能让人快捷了解。
, http://www.100md.com
病机概要与其让学派代表人提炼,不如先让“曾经困惑迷茫,最终清晰明了”的弟子先行阐释。可先由三位学生分别独立提炼老师病机要点与学习心路历程,尤其要对比现行教材、古今名家体系。三位学生分别用手机录制10~20分钟的演讲。学生提交后,由专家本人用手机录音方式,进行点评校正和独立阐释,确定“病机概要表(附代表方)”。
常用方药:老师常用方(100首)与常用药(100味)目录
方证药证为专家临床的“落脚”之处。可先由三位学生分别独立提炼老师临床100首常用方与100味常用药目录。三位学生独立提交后,由专家本人进行反复修改,根据临床实际调整、定稿。
总之,“一张图病机”(方药),这是中医师承专家必须提供的“标配式”学术框架展示,是中医师承专家的理论知识框架的浓缩版。师承教育中,很多专家并未向学员提供病机概要、常用方药的“一张图病机”,会导致学员们经历相当长的自行总结的迷茫期,影响学员师承学习的进度和热情。
, 百拇医药
我们已经策划并出版了第一个“理论框架”的示范性模板:《李可古中医学派精要》,仅仅18页,相当于最精简的学术提纲。另外,对于中医教材所提及的“病机”,我们已经策划并出版《中医学基础(师承版)》。均可供中医师承专家撰写“一张图病机(方药)”时作为参考。
或许有人质疑:哪个中医专家没有学术著作?哪个师承导师没有学术框架?为什么偏偏把“一张图病机(方药)”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我们曾多次做过试验,让专家在临床带教的时候,把《一张图病机》悬挂起来,边带教诊病边对照《一张图病机》进行讲解。结果多数专家的“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缺陷,不能严格对应。参加试验的不少专家满面惭愧,承认病机(方药)框架整理得比较粗糙,与临床实际的对应度还有较大差异。所以,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床带教,才能对“一张图病机”(方药)进行反复修订、完善,让其成为师承教育的理论之翼。
我们也曾多次邀请中小学教师观摩、评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不少中小学教师评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在涉及临床的医案解析方面,含混性较大、随意性较强,可重复率偏低,相对于中小学教材、教学、考评,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借鉴引入中小学教育和考评体系,也是促进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 http://www.100md.com
实践之翼:一以贯之、千锤百炼的“带教式医案”
检验中医临床类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学员的临床水平。传统以来,常以学员“独立临床的疗效”来判断。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周期漫长、标准不一、不便量化”等诸多问题。
借鉴军事的“实弹演习”,我们可以直接用师承导师的真实医案(随机抽取),让学员进行独立解析,——大体相当于还原学员“独立临床诊疗”现场。以此测试评价学员的临床水平,同时也用于测试评价师承导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带教式医案”教学,是中医师承教育乃至院校教育的重要模式和精髓所在。
一以贯之:师承教育先围绕“一位导师”一门深入
我们曾思考:在中医学术大会上,假设这位著名专家的学术报告里提到的医案,让下一位演讲专家独立解析,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差异度有多大?甚至,两位专家若是同门师兄,又会有多大的差异度呢?我们做了多次试验,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度。
, 百拇医药
具体到“真实医案独立解析”的测试,我们提出:首先坚持围绕“一位导师”一门深入,以学员跟随学习的“一位导师”(而非很多位中医名家)的医案为准。对于“一位导师”的医案采集,需要打破传统观念:不重“门诊”重“带教”。
这是因为:真实“看病过程”往往是医生下意识的本能操作,往往四诊提取相对随机,辨证过程相对随意,难以完整精细、丝丝入扣地还原师承教学的全程细节。所以,我们倡导不重“门诊”重“带教”,使得师承导师把“以患者的疗效”为宗旨的纯粹看病,转化为“以学生的收效”为宗旨的教学带教。这样,就把“跟诊抄方”这个中医教育的亮点,做了优化和提升,相当于专门策划、精心打造“慢动作版、精细入微版、问答互动版”的抄方新模式,以便发挥“跟师门诊或查房”的更佳效果。
具体操作简述如下:可以在专家正常门诊(或正常查房)中,抽取“第一名患者”“最后一名患者”,或者最后三名患者(时间相对从容)或者“此后暂无患者”的那些患者(时间相对充裕),或者抽取“患者极痛苦、医生极无奈,应该能治好而就是没治好”的患者(特别期待患者下次复诊,以查看疗效到底如何)。这样,每次专家正常门诊(或正常查房),就能至少有三个、五个左右的临床带教式案例。
, 百拇医药
当然,若条件具备,亦可集中举办“临床带教专场”。主办方提供随机患者(尤其希望主办方提供其诊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患者),并组织学员现场参加、互动提问。患者人数严格以“临床带教”效果为唯一标准。师承专家的商业班,亦可开辟“临床带教专场”,由学员、主办方提供随机患者。
如上患者的选取规则,保证了随机抽取的客观公正性。当然,我们要求师承导师对诊疗全程进行录像、录音(甚至小范围学术直播)。全程无剪辑、不“优化”,以确保记录的全面完整不删节。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全程录音录像同步推出文字版。
为避免很多中医专家较为随意的带教模式,我们对师承导师的带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诊断环节:“独立而完整”地诊断,不透漏任何辨证信息。
师承老师独立进行四诊,在四诊的过程中,不向学员透漏任何辨证信息。当四诊信息全部提取完毕,请师承老师最后再重复一遍四诊信息,并明确告知学员:四诊信息已经提取完毕。
, 百拇医药
辨证环节:从零起步,“侦破式”详尽辨析、辨证。
师承老师根据四诊信息,对照《一张图读懂》,向学员详细辨证:从零起步、侦破式辨析、辨证,杜绝“倒推式按语”。
当辨证过程全部完成,请师承老师明确告知学员:他对此案例诊疗的把握度是多少?患者的预期疗效大概如何?
最后,师承导师总结,本案例是否适合作为考核学员的“案例测评题”,其难度居于初级、中级、高级?学员回答到什么程度视为合格?
千锤百炼:用真实医案“刻意练习”
如上,用“带教式医案”对比“一张图病机”进行学习,可以生动、高效地掌握导师的
理论框架与临床操作,用10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20~50个医案)“理论与实践双翼齐飞”。其中,设置学员反复追问环节(不限于现场,事后可通过网络反复追问,百问百答),以学员的独立复盘(根据四诊进行独立辨证),作为反馈、提升、锻造、打磨的途径(不以老师授课完毕为结束),让师承带教的医案,成为学员传习导师学术体系的“试金石”。
此后的学习,突出“学而时习之”的“刻意练习”比重,大幅度提升“模拟实战”医案的数量。学员以导师不加增删、不加优选的一千则真实医案进行“实训实战”、刻意练习。施行“千锤百炼(千个医案实训、百次点评纠错)”实践模式。
长期困扰中医界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难题,亦可由“独立第三方”(如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央媒体编辑、行业主管领导等)“随机抽取导师医案”用于“随机抽查部分学员”。“第三方、双随机”公正客观可量化,期待成为中医师承教学效果的常态量化评价法。(刘观涛), 百拇医药(刘观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