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论治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由于胃肌与腹壁张力松弛,导致站立位时胃的位置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症。临床胃下垂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型者,也可见于产妇、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轻者多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饱胀、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嗳气、上腹痞满不适、腹部隐痛及便秘等。症状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分型论治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下垂从病位上看首属脾胃,涉及肝、肾和肠等脏腑。病机虽以脾虚气陷为主,但常兼有肝胃不和、气阴两虚、气虚兼瘀、胃肠停饮等。临床多见气虚、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相互夹杂,所以在考虑脾虚气陷的同时,也需关注脏腑、气血、痰、食等复杂因素,详审病因、病机,进行综合论治。颜正华教授强调,辨治胃下垂需详辨脾虚、肝郁、气阴不足、胃肠停饮等,主次兼顾、综合论治,方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临床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该病进行分型论治。
中气下陷型 此乃临床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患者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食后脘痞、腹满或腹胀而坠,嗳气不舒,或有呕吐清水痰涎,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健脾强胃,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虚饮停型 中气下陷,运化无力则胃肠停饮。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有振水音或水在肠间辘辘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头昏目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