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升举透邪作用考
升麻,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有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基于对升麻性味、功效、应用的溯源,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总结心得体会,对升麻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商榷。升麻性味、功效的变迁
金元以前,升麻位列上品,功效解百毒、避瘟疾
升麻,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药,味甘辛,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张仲景书中的方剂以升麻入药共有三方,即(1)《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2)《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3)《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阴毒“面目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张仲景所论“厥阴病上热下寒之证”和“阴阳毒”均为感受疫疠之毒而发,用升麻符合《神农本草经》“解百毒”之说。在汉末的《名医别录》亦谓:“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说明在秦汉时期,升麻是一味解百毒、辟瘟疾、瘴邪的中药。
升麻的此类功效一直沿用至魏晋及至唐宋时期。如组方时,《肘后备急方》中升麻用于卒中毒起;孙思邈《千金方》中升麻用于热疿瘙痒,胃热齿痛;《外台秘要》中升麻用于解药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升麻多用治时气瘟疫。
金元开始,对升麻认识由微寒变为性温,增加了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
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兴起,代表人物张元素对升降浮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提出“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用药升降浮沉补泻”的观点。他在《珍珠囊》中首次提出升麻“性温,味辛,微苦”,此说有别于金元以前的记载。由此开始,对升麻的认识由微寒之品变为性温之品,并增加了升阳轻举的功效。
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进一步继承、弘扬了升麻升举阳气的观点。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创制了不少治疗内伤脾胃杂病和外感风邪的处方,如补中益气汤、除风湿羌活汤、通气防风汤、升阳顺气汤、升阳补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神圣复气汤等。这些方剂中都运用了升麻升举阳气和疏风胜湿的功效来治疗内伤、外感导致的脾胃疾患。
在神圣复气汤中,李东垣指出:“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防风半钱,炙甘草半钱。”取其“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尤其在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时,李东垣明确指出:“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温上升,能补卫气之散结,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