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28238
传承瘟疫学理论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38期
     己亥年岁末,新冠肺炎肆虐中国。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国外的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尤其是早期及时的中医药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对新冠肺炎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瘟疫学理论源远流长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中华民族有两千余年抗击疫病的历史,温病学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不断的发展中丰富形成了专门针对传染病防治的瘟疫学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和温病学体系。

    先秦时期的文献已记载有瘟疫的内容。如《礼记·月令》中载“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仲冬之月,地气沮弛……民必疾疫”。“疫”,《说文解字》释“民皆疾也”,亦即传染性疾病。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虽先后发生过三百余次瘟疫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护佑,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高致死率疾病的发生。

    中医对瘟疫的认识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该著作中已出现“温疫”“温疠”“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等病名,还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如《素问·刺法论》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发生与天、人、邪有关。天,指五运六气的乖戾失常。如《素问·本病论》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人,指人体的正气亏虚。如《素问·本病论》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邪,指六淫邪气或“毒气”“尸鬼”等疫疠之气。如《素问·本病论》曰:“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黄帝内经》已经认识到“疫疠”之气可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天牝”指鼻,因呼吸天气,故谓“天牝”。

    汉至唐宋,瘟疫理论续有发展。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其中的“伤寒”就是传染性疾病。晋代王叔和开始把瘟疫分为“寒疫”和“温疫”两类,并认为引起疫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和(或)“时行疫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