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科元老”陆琦
把最大的赤诚给了医学,为肛肠科发展尽力——
陆琦近照。
“痔科国宝”、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百岁老人陆琦尽管头发已斑白,但依然脸色红润,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一提起肛肠病,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从医70年来,他在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肛肠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肛肠外科;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创办了《中国肛肠病杂志》,并担任第一任主编。他一生致力于肛肠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许多药方和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被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称之为“痔科元老”,是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称号获得者。
崔月犁称他为“痔科元老”
, 百拇医药
1921年,陆琦出生在温州瓯海,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家庭的影响,陆琦从小便立志从医,20多岁在浙江瓯海医专毕业后成为一名普外科医生,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今后会与肛肠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51年,三十而立的陆琦意气风发,受赴日留学回国的岳父影响,他开始热衷于肛肠病的研究和治疗,想要在肛肠病领域大展拳脚。
上世纪50年代前,陆琦在外科遇到很多非常痛苦的肛肠病人,常常是拖到没法正常走路才来医院。“肛门周围有非常密集的末梢神经,疼痛感非常强烈,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术后要在床上至少躺10多天。看着病人那么难受,我很想找找别的法子。”陆琦说,因此,如何减轻患者病痛就成了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难题。
机缘凑巧,在岳父带回的书中有一本叫《非观血疗法》,这本书就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他探索以中医方法治疗肛肠病的方向,虽然是西医出身,但陆琦从小受到家族的熏陶,对中医有着较好的基础,他时常找温州当地的名医请教,打听民间治疗痔疮的各种中药偏方、秘方,那时候他整天就琢磨着中医和肛肠如何嫁接。遇到各种新病人,陆琦都要研究不同的痔疮疗法,并拍下照片。这些资料照片有上千张,至今都保存完好。
, 百拇医药
实际上对于痔病这种复杂而多发的顽疾,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就研制了一种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主治便秘的栓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也有“以砒霜、黄蜡搅拌和匀,捻成条子治疗痔”的记载。到明清时代,人们对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才算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以三品一条枪,插至七日,痔变黑色,疮边渐渐裂缝,到十五日脱落”。
陆琦深受这些学术思想的启发,根据中医药理论,他试着将中药粉剂加入甘油调成乳剂使用,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总结,设计出一种能插入肛门的栓剂,药效直达局部痔黏膜,比传统的内服、外用药物疗效更确切,药效发挥更充分,同时辅以适当的药剂,使痔坏死黏膜脱落,如此一来,大大加快了痔病恢复的时间,更有效避免了后遗症的发生。这就是“内痔插药疗法”。用陆琦的话来说:“内痔插药疗法,是运用了中医药方法来为病人治疗,不需要手术开刀。既不影响生活,也不痛苦,很受病人的欢迎”。
对医家而言,独门验方和治疗技术都是家传宝贝,几乎不会对外交流和公开。但陆琦却向当时华东卫生部部长打报告,决定公开处方与技术,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他总结了1000多例病例,形成详细的总结报告,经当时华东卫生部、浙江省卫生厅向省政府请示后,批准在浙江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率高达98%以上。1956年,“内痔插药疗法”获原卫生部颁发发扬祖国医学奖状与当时高达3000元人民币的奖金。
, 百拇医药
据陆琦夫人回忆,陆琦当时醉心于肛肠研究,每天都工作到凌晨,3000元奖金他一分钱也没花在生活上,全部投入到了研究中。陆琦发现,药物治疗肛肠病有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便开始着眼于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肛肠病治疗技术,采用压力吸引病灶,并使用套扎环结扎病灶的方法,不仅全程不用开刀,还具有定向性好、治疗时间短、出血少、安全可靠、无后遗症和并发症等特点。这就是陆琦设计的“内痔套扎术”,它开创了肛肠病微创治疗技术的先河。
1978年,凭借这项创新成果,陆琦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获得成果奖,这是当时医疗卫生领域最高的奖项。同时,“套扎技术”也为新一代肛肠病微创技术的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陆琦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浙江的肛肠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陆琦发现,仅靠一个省的肛肠科发展和研究成果远远不够,他渴望和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并吸取经验。陆琦开始着手筹建一个肛肠学科的专业组织。他的这个构想获得了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的大力支持。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陆琦便与与史兆岐、丁泽民等医学专家一起探讨中国肛肠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术问题,在他们的倡议下,原卫生部召集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全国26家中医院校的中医肛肠病专家和西医肛肠病专家召开了中医治疗痔瘘成果座谈会,成立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协作组。到了1980年,在崔月犁的主持下,召开了全国首届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分会,陆琦当选为副会长。198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成立,陆琦当选为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1981年8月,由陆琦担任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的《中国肛肠病杂志》正式发行了创刊号,崔月犁为杂志撰写了题为“为了人民的利益努力办好肛肠杂志”的创刊词,该杂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肛肠学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方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5月的一天,陆琦在崔月犁家中做客,两人像密友一样亲切地交谈着,崔月犁当即挥毫,写下“痔科元老”的题字赠与陆琦,高度肯定了陆琦为推动肛肠学科发展做出的瞩目贡献。2019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授予陆琦“痔科国宝”荣誉称号。
他与周总理的“医患情深”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当有那么一两件事引以为豪,在年老时回忆起来,也是熠熠生辉,不虚此行。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叫“高光时刻”。
对陆琦来说,与周恩来总理的两次相遇就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日子。在他家的客厅墙上,至今仍悬挂着一幅周总理夫妇与陆琦夫妇的合影。这张照片记录了周总理与陆琦之间一段不凡的情义。望着照片,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行医故事,陆琦感念:周总理的声音犹在耳畔,亲切又熟悉。
, 百拇医药
总理曾说“看痔疾,找陆琦”,还向身边的人推荐。“总理嘱咐我,一定要培养更多的肛肠科人才,为社会做贡献。”陆琦始终将总理的嘱托牢记心中,并成为他履践不息的行医准则。1964 年开始,陆琦在浙江办起了肛肠病学习班,将自己毕生所学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班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人。如今,很多从学习班出去的学生都成了肛肠科领域的骨干专家。“在这些学生里,年纪最大的已经80多岁喽!”说到学科继承人,陆琦双眼透射出光彩。田建利医生(现为杭州肛泰医院院长)从1979 年开始跟随陆琦学习,称得上是陆老的关门弟子,他说:“肛肠科的工作又脏又累,许多人都不乐意学,我能够坚持下来,多亏陆琦老师的言传身教。”
不仅如此,多年以来的海外讲学所积累的阅历开阔了陆琦的眼界,拓展了他的思路,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医疗模式更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逐渐由模糊到清晰——打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技术先进、服务超前的肛肠专科医院,以连锁规模进行运作,让它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自己的技术融合国际先进肛肠技术为全国的老百姓服务。2004年开始,陆琦和学生田建利一起创办了肛泰医院,陆琦亲自参与了肛肠专科医院的筹建工作,从经营模式、科室设置、设备引进等各方面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作为该院终身名誉院长,陆琦多次到院指导工作,并对后辈医生给予专业方面无微不至的指导。
, 百拇医药
善者必寿,身心养生皆有法
陆琦年轻时爱好很广,摄影、书法样样精通。他说,养生一在身体,二在心灵。他有一幅书法很好地概括了心灵养生的主张:善者必寿。陆老的小儿子陆谊说,这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的心里很宽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紧张,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待人也宽和,从不算计什么。” 陆琦的这种心性,使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或者也可以说,是他在医学上的精进培养了这般心性,并感染着后辈。
如今陆琦早已退休多年,却时时关注新闻时事,牵挂医学事业。“人不能停止思考,即使退休了,也要让头脑保持状态,经常思考。这是父亲经常对我们说的话。”陆谊告诉记者。
说到饮食养生,陆琦的早饭是很讲究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喝一杯500毫升的温开水,开水里头也大有讲究。将煮好的大蒜、生姜、柠檬汁、米醋4样东西,加到开水里。然后再吃两片涂有奶酪、花生酱、桑葚膏的面包。另外还加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胡萝卜、红豆、薏仁米、白木耳、红枣、黑芝麻、蜂蜜等煮成糊状吃掉。一顿早餐的食材,总共加起来不下20种。
, 百拇医药
“他九点吃早饭,到下午一点吃中饭。父亲每天早晨这一顿是很重要的,中午就很随便,晚上吃得少。”陆谊说道。此外,陆琦非常注重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或者吃东西之后要进行口腔清洁,以保持口腔的洁净。
陆琦还喜欢登山,96岁的时候去爬了黄山,把迎客松拍下来做社交网络的个人头像。虽百岁高龄,他却仍能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微信聊天,用着年轻人流行的电子支付,前两年还会一个人坐动车、高铁出门……他对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都饱含着最赤诚的热爱与好奇,却把最大的赤诚给了医学。
在他的书桌前,放着一袋袋经过研磨的中草药包。陆琦的侄子陆斯乐说,大伯退休以后每天都在“捣鼓”这些中草药,想继续为肛肠学科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还希望他的学术思想能够留存下来,造福全社会,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远离病痛,幸福安康。(章关春 楼彦), 百拇医药(章关春 楼彦)
陆琦近照。
“痔科国宝”、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百岁老人陆琦尽管头发已斑白,但依然脸色红润,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一提起肛肠病,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从医70年来,他在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肛肠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肛肠外科;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创办了《中国肛肠病杂志》,并担任第一任主编。他一生致力于肛肠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许多药方和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被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称之为“痔科元老”,是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称号获得者。
崔月犁称他为“痔科元老”
, 百拇医药
1921年,陆琦出生在温州瓯海,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家庭的影响,陆琦从小便立志从医,20多岁在浙江瓯海医专毕业后成为一名普外科医生,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今后会与肛肠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51年,三十而立的陆琦意气风发,受赴日留学回国的岳父影响,他开始热衷于肛肠病的研究和治疗,想要在肛肠病领域大展拳脚。
上世纪50年代前,陆琦在外科遇到很多非常痛苦的肛肠病人,常常是拖到没法正常走路才来医院。“肛门周围有非常密集的末梢神经,疼痛感非常强烈,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术后要在床上至少躺10多天。看着病人那么难受,我很想找找别的法子。”陆琦说,因此,如何减轻患者病痛就成了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难题。
机缘凑巧,在岳父带回的书中有一本叫《非观血疗法》,这本书就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他探索以中医方法治疗肛肠病的方向,虽然是西医出身,但陆琦从小受到家族的熏陶,对中医有着较好的基础,他时常找温州当地的名医请教,打听民间治疗痔疮的各种中药偏方、秘方,那时候他整天就琢磨着中医和肛肠如何嫁接。遇到各种新病人,陆琦都要研究不同的痔疮疗法,并拍下照片。这些资料照片有上千张,至今都保存完好。
, 百拇医药
实际上对于痔病这种复杂而多发的顽疾,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就研制了一种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主治便秘的栓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也有“以砒霜、黄蜡搅拌和匀,捻成条子治疗痔”的记载。到明清时代,人们对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才算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了“以三品一条枪,插至七日,痔变黑色,疮边渐渐裂缝,到十五日脱落”。
陆琦深受这些学术思想的启发,根据中医药理论,他试着将中药粉剂加入甘油调成乳剂使用,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总结,设计出一种能插入肛门的栓剂,药效直达局部痔黏膜,比传统的内服、外用药物疗效更确切,药效发挥更充分,同时辅以适当的药剂,使痔坏死黏膜脱落,如此一来,大大加快了痔病恢复的时间,更有效避免了后遗症的发生。这就是“内痔插药疗法”。用陆琦的话来说:“内痔插药疗法,是运用了中医药方法来为病人治疗,不需要手术开刀。既不影响生活,也不痛苦,很受病人的欢迎”。
对医家而言,独门验方和治疗技术都是家传宝贝,几乎不会对外交流和公开。但陆琦却向当时华东卫生部部长打报告,决定公开处方与技术,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他总结了1000多例病例,形成详细的总结报告,经当时华东卫生部、浙江省卫生厅向省政府请示后,批准在浙江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率高达98%以上。1956年,“内痔插药疗法”获原卫生部颁发发扬祖国医学奖状与当时高达3000元人民币的奖金。
, 百拇医药
据陆琦夫人回忆,陆琦当时醉心于肛肠研究,每天都工作到凌晨,3000元奖金他一分钱也没花在生活上,全部投入到了研究中。陆琦发现,药物治疗肛肠病有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便开始着眼于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肛肠病治疗技术,采用压力吸引病灶,并使用套扎环结扎病灶的方法,不仅全程不用开刀,还具有定向性好、治疗时间短、出血少、安全可靠、无后遗症和并发症等特点。这就是陆琦设计的“内痔套扎术”,它开创了肛肠病微创治疗技术的先河。
1978年,凭借这项创新成果,陆琦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获得成果奖,这是当时医疗卫生领域最高的奖项。同时,“套扎技术”也为新一代肛肠病微创技术的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陆琦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浙江的肛肠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陆琦发现,仅靠一个省的肛肠科发展和研究成果远远不够,他渴望和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并吸取经验。陆琦开始着手筹建一个肛肠学科的专业组织。他的这个构想获得了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的大力支持。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陆琦便与与史兆岐、丁泽民等医学专家一起探讨中国肛肠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术问题,在他们的倡议下,原卫生部召集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全国26家中医院校的中医肛肠病专家和西医肛肠病专家召开了中医治疗痔瘘成果座谈会,成立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协作组。到了1980年,在崔月犁的主持下,召开了全国首届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分会,陆琦当选为副会长。198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成立,陆琦当选为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1981年8月,由陆琦担任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的《中国肛肠病杂志》正式发行了创刊号,崔月犁为杂志撰写了题为“为了人民的利益努力办好肛肠杂志”的创刊词,该杂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肛肠学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方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5月的一天,陆琦在崔月犁家中做客,两人像密友一样亲切地交谈着,崔月犁当即挥毫,写下“痔科元老”的题字赠与陆琦,高度肯定了陆琦为推动肛肠学科发展做出的瞩目贡献。2019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授予陆琦“痔科国宝”荣誉称号。
他与周总理的“医患情深”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当有那么一两件事引以为豪,在年老时回忆起来,也是熠熠生辉,不虚此行。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叫“高光时刻”。
对陆琦来说,与周恩来总理的两次相遇就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日子。在他家的客厅墙上,至今仍悬挂着一幅周总理夫妇与陆琦夫妇的合影。这张照片记录了周总理与陆琦之间一段不凡的情义。望着照片,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行医故事,陆琦感念:周总理的声音犹在耳畔,亲切又熟悉。
, 百拇医药
总理曾说“看痔疾,找陆琦”,还向身边的人推荐。“总理嘱咐我,一定要培养更多的肛肠科人才,为社会做贡献。”陆琦始终将总理的嘱托牢记心中,并成为他履践不息的行医准则。1964 年开始,陆琦在浙江办起了肛肠病学习班,将自己毕生所学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班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人。如今,很多从学习班出去的学生都成了肛肠科领域的骨干专家。“在这些学生里,年纪最大的已经80多岁喽!”说到学科继承人,陆琦双眼透射出光彩。田建利医生(现为杭州肛泰医院院长)从1979 年开始跟随陆琦学习,称得上是陆老的关门弟子,他说:“肛肠科的工作又脏又累,许多人都不乐意学,我能够坚持下来,多亏陆琦老师的言传身教。”
不仅如此,多年以来的海外讲学所积累的阅历开阔了陆琦的眼界,拓展了他的思路,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医疗模式更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逐渐由模糊到清晰——打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技术先进、服务超前的肛肠专科医院,以连锁规模进行运作,让它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自己的技术融合国际先进肛肠技术为全国的老百姓服务。2004年开始,陆琦和学生田建利一起创办了肛泰医院,陆琦亲自参与了肛肠专科医院的筹建工作,从经营模式、科室设置、设备引进等各方面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作为该院终身名誉院长,陆琦多次到院指导工作,并对后辈医生给予专业方面无微不至的指导。
, 百拇医药
善者必寿,身心养生皆有法
陆琦年轻时爱好很广,摄影、书法样样精通。他说,养生一在身体,二在心灵。他有一幅书法很好地概括了心灵养生的主张:善者必寿。陆老的小儿子陆谊说,这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的心里很宽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紧张,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待人也宽和,从不算计什么。” 陆琦的这种心性,使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或者也可以说,是他在医学上的精进培养了这般心性,并感染着后辈。
如今陆琦早已退休多年,却时时关注新闻时事,牵挂医学事业。“人不能停止思考,即使退休了,也要让头脑保持状态,经常思考。这是父亲经常对我们说的话。”陆谊告诉记者。
说到饮食养生,陆琦的早饭是很讲究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喝一杯500毫升的温开水,开水里头也大有讲究。将煮好的大蒜、生姜、柠檬汁、米醋4样东西,加到开水里。然后再吃两片涂有奶酪、花生酱、桑葚膏的面包。另外还加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胡萝卜、红豆、薏仁米、白木耳、红枣、黑芝麻、蜂蜜等煮成糊状吃掉。一顿早餐的食材,总共加起来不下20种。
, 百拇医药
“他九点吃早饭,到下午一点吃中饭。父亲每天早晨这一顿是很重要的,中午就很随便,晚上吃得少。”陆谊说道。此外,陆琦非常注重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或者吃东西之后要进行口腔清洁,以保持口腔的洁净。
陆琦还喜欢登山,96岁的时候去爬了黄山,把迎客松拍下来做社交网络的个人头像。虽百岁高龄,他却仍能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微信聊天,用着年轻人流行的电子支付,前两年还会一个人坐动车、高铁出门……他对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都饱含着最赤诚的热爱与好奇,却把最大的赤诚给了医学。
在他的书桌前,放着一袋袋经过研磨的中草药包。陆琦的侄子陆斯乐说,大伯退休以后每天都在“捣鼓”这些中草药,想继续为肛肠学科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他还希望他的学术思想能够留存下来,造福全社会,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远离病痛,幸福安康。(章关春 楼彦), 百拇医药(章关春 楼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