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382期
编号:136253
中医药争鸣应当“有态度、有风度、有深度”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82期
     已故肾病名家邹云翔先生曾说:“百家争鸣,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有的表现,自由论争,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一向持有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医药事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笔者认为,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朵,中医行业应当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而医家在争鸣中更要“有态度、有风度、有深度”。

    争鸣要持有态度,并非无理争辩。多读书则是争鸣的基础,临床疗效的高低,与读书的多少有着紧密的联系。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家训喻纪泽》中说道:“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言外之意,读书要深入,行文才能不寻常。书读得少,临证思维容易固化,处方容易“刻舟求剑”;反之,多读书则不会被书本知识所“束缚”,临证即使一时无效,也会从容应对,游刃有余,知取舍,懂进退,有法度,有态度。我们一直强调青年中医要树立学术自信,可是自信绝不可能从天而降,曾国藩又说:“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见,勤于读书诚是增强学术自信的重要方法之一。苏州尢氏针灸传承人尢小鹤先生说:“我的针灸态度是‘能针灸,不开药’。”所以,每一位中医人都应该站好自己的岗,用功读书,表明态度。
, 百拇医药
    争鸣也要不失“风度”。前些年,笔者在研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时,对叶天士的医案疑惑不少,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暂且搁置一旁,后来又品读了徐灵胎评批《指南》。站在徐灵胎的角度去欣赏,却是别有一番风景。两者对学术各持己见,不时产生的倾慕相从之情又给人一种“不打不相识”的儒者“风度”。徐灵胎说:“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指叶天士)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叶天士得宋版《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徐灵胎是叶天士的诤友,两人“生年相近,居地相邻”,两者间的“争鸣”对后学影响甚大,可见,医家要有态度,更要不失“风度”,传承才无偏颇之弊。

    争鸣还要有深度。我们有时对待自己相对宽容,要求别人则过于苛刻,对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应当秉着敬畏之心。前些年,笔者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对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持有偏见,认为是“越改越错”。当时我也不知孰是孰非,在深入学习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新安医家王乐匋说:“王清任在医学上敢于提出新见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昔日之新,已成今日之旧;同样的,今日之新,也将成为日后之旧。”我想,如果当初那位学者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王清任所处年代背景去看,对待问题应该不会那么肤浅了!再如,笔者对自己前几年写的医案也时常会拿来翻阅,发现漏洞也着实不少,诚如徐灵胎在《慎疾刍言·序》中说道:“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盖学以年进也。”争鸣,必然产生火花,也可以纠正自身的不足,更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

    从中医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来看,医家与医家、学派与学派之间的争鸣无时不有,可谓精彩纷呈。有人勤于临证,为立功求真;有人刻苦攻读,为立德高呼;也有人精勤不倦,为立言而辩。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人要做的还有很多,努力做一位有态度,有风度、有深度的医者,在争鸣中即要大胆发言,言无不尽;也要大公无私,立场坚定。(吴力强 肖福君), 百拇医药(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