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药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
在世界药学发展史上分道出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的西方医药和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传统医药,后者中具有自己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药正独领风骚。
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菌物和矿物,由于过去对菌物的认识不足,菌物药的研究和发展较为滞后。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14味菌物药中的六芝,分为赤芝、青芝、紫芝、白芝、黄芝、黑芝,各自药性和功效不同,虽然没有“灵芝”二字,但是对芝类菌物药的分类和功效已有较成熟的认识。东汉末年已经把茯苓、猪苓等菌物药纳入中药方剂体系中。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菌物药的制曲发酵技术、加工炮制方法。
唐代,据《新修本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药性论》《本草拾遗》等医药书籍记载,应用的菌物药数量达到20多味,以复方形式应用已较普遍,并且开始出现菌物药的形态图。
, http://www.100md.com
宋代,菌物药复方应用较广。菌物药复方在《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方》等医药书籍中均有收录。出现新增的单味菌物药,如杉菌、蝉花,还出现了“信州桑黄”的形态图,为后续的考证提供了重要证据。
金元时期,把《黄帝内经》中的药性、阴阳等理论与具体的药物相结合丰富了菌物药理论,对茯苓的阐述尤为突出。
明代菌物药数量大量增加,中国人对菌物的认识和应用极其普遍。在专门记载云南地区草药的《滇南本草》中首次记载了灵芝草、帚菌、牛肝菌等,反映出明代云南丰富的菌类资源。《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11味菌物药,并首次出现彩绘菌物药图谱。《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菌物药数共31味,有着种类多、新增多、分类细的特点,尽管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单列菌类药,但是仍然把一些菌物药排列在一起,显示出这类药的共性和特殊性。
20世纪初,随着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传入我国,留学欧美的留学生归国后,从生物资源、分类、栽培及补益功效等方面进行菌物研究并发表论文,开展我国菌物资源调查,但这些研究与传统中药联系较少。
, 百拇医药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菌类研究非常重视,国内学者开始进行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人工栽培的探索、发酵技术的突破,尤其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开展对菌物药及药用菌物资源的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代表性书籍有《中国药用真菌》《中国药用真菌图鉴》《中国药用真菌学》《中国药用真菌图志》《中国药用真菌》等,此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收载有菌物药。
在最新版药典中收载了9味菌物药和200多个含菌物药的成方制剂。通过菌物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菌物药的资源、栽培、育种、加工炮制、化学、药理、新产品及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
我国以及世界多国高度重视和关注人类健康和健康产业,研究和寻找应对老龄化人口增多、亚健康人群增加及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引发的新疾病对人类威胁的方法。菌物药这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药源以丰富的资源多样性、显著的医疗和保健效果、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潜在的产业化前景为人类健康研究开辟了充满生机的药学新领域。
笔者认为菌物药研究未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前景如下:一是在庞大而多样的菌物资源中继续寻找新的药用资源,不断充实菌物药宝库;二是把中国菌物药知识体系推向世界,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调查和挖掘不同国家的传统医药和民间应用的菌物药,壮大世界菌物药宝库;三是继续加强菌物药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健康难题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四是加快菌物药健康产品的研究和创新,加速菌物药的产业化发展;五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菌物药人才(包括国际化人才),为菌物药产业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包海鹰单位为吉林农业大学), 百拇医药
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菌物和矿物,由于过去对菌物的认识不足,菌物药的研究和发展较为滞后。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14味菌物药中的六芝,分为赤芝、青芝、紫芝、白芝、黄芝、黑芝,各自药性和功效不同,虽然没有“灵芝”二字,但是对芝类菌物药的分类和功效已有较成熟的认识。东汉末年已经把茯苓、猪苓等菌物药纳入中药方剂体系中。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菌物药的制曲发酵技术、加工炮制方法。
唐代,据《新修本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药性论》《本草拾遗》等医药书籍记载,应用的菌物药数量达到20多味,以复方形式应用已较普遍,并且开始出现菌物药的形态图。
, http://www.100md.com
宋代,菌物药复方应用较广。菌物药复方在《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方》等医药书籍中均有收录。出现新增的单味菌物药,如杉菌、蝉花,还出现了“信州桑黄”的形态图,为后续的考证提供了重要证据。
金元时期,把《黄帝内经》中的药性、阴阳等理论与具体的药物相结合丰富了菌物药理论,对茯苓的阐述尤为突出。
明代菌物药数量大量增加,中国人对菌物的认识和应用极其普遍。在专门记载云南地区草药的《滇南本草》中首次记载了灵芝草、帚菌、牛肝菌等,反映出明代云南丰富的菌类资源。《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11味菌物药,并首次出现彩绘菌物药图谱。《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菌物药数共31味,有着种类多、新增多、分类细的特点,尽管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单列菌类药,但是仍然把一些菌物药排列在一起,显示出这类药的共性和特殊性。
20世纪初,随着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传入我国,留学欧美的留学生归国后,从生物资源、分类、栽培及补益功效等方面进行菌物研究并发表论文,开展我国菌物资源调查,但这些研究与传统中药联系较少。
, 百拇医药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菌类研究非常重视,国内学者开始进行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人工栽培的探索、发酵技术的突破,尤其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开展对菌物药及药用菌物资源的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代表性书籍有《中国药用真菌》《中国药用真菌图鉴》《中国药用真菌学》《中国药用真菌图志》《中国药用真菌》等,此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收载有菌物药。
在最新版药典中收载了9味菌物药和200多个含菌物药的成方制剂。通过菌物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菌物药的资源、栽培、育种、加工炮制、化学、药理、新产品及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
我国以及世界多国高度重视和关注人类健康和健康产业,研究和寻找应对老龄化人口增多、亚健康人群增加及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引发的新疾病对人类威胁的方法。菌物药这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药源以丰富的资源多样性、显著的医疗和保健效果、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潜在的产业化前景为人类健康研究开辟了充满生机的药学新领域。
笔者认为菌物药研究未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前景如下:一是在庞大而多样的菌物资源中继续寻找新的药用资源,不断充实菌物药宝库;二是把中国菌物药知识体系推向世界,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调查和挖掘不同国家的传统医药和民间应用的菌物药,壮大世界菌物药宝库;三是继续加强菌物药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健康难题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四是加快菌物药健康产品的研究和创新,加速菌物药的产业化发展;五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菌物药人才(包括国际化人才),为菌物药产业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包海鹰单位为吉林农业大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