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诗与画
《牧》 刘景曾 绘
牛是哺乳类偶蹄目牛科牛属动物,泛指黄牛和水牛。牛通身是药:牛黄治惊痫寒热,牛角治时气寒热。肉能益气,乳补虚羸,血解毒利肠。还有头鼻蹄甲毛涎,骨髓脂脑脾胃胆,乃至阴茎囊卵等皆可入药。
牛自古即为耕作役使,运输工具之主力,今为肉乳皮革的重要提供者。我国牛的驯化已有 6000年的历史。“水牛”这一名词在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即出现。现陈列在美国明尼亚波里斯美术馆的卧态水牛铜像是我国周代文物。在古代,牛耕的普遍使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记载:“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无思?”这是描写女子怀念在外服役丈夫的心情。后世诗家依此发挥者较多,如唐代杜甫的“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王维的“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杜牧的“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宋代文天祥的“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王安石曾为它写下《耕牛》诗篇:“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濡濡。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南宋宰相李纲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千古名句。唐代诗人崔道融《田上》诗:“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写尽了农人与牛在田间耕作的辛劳。
牛亦是田园生活的象征。如唐代李白的“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宋代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宋代杨万里的“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皆为田园生活写照。
自唐《五牛图》以来,牛之佳作多多,近代黄胄,李可染尤为突出。余久仰慕,画中亦多痕迹。(刘景曾), 百拇医药(刘景曾 山东省青岛市杏林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