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19期
编号:135832
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
http://www.100md.com 2021年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19期
     “基因—土壤—种子”一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医药源远流长,传承千载而不衰,流芳百世而不坠,为传统中国文化智慧的核心,亦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的核心要素。千百年来,中医药在岁月的打磨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护之星,并日益发展为中国最靓丽的名片之一。如何继承、弘扬和激活好优质“基因”,是时代提岀的新课题。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正是紧紧围绕中医药人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举措。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遗传基因库”,打造仁心仁术的工匠

    “师者,教人以学识,育人以心灵,导人以一生”。自古青取之于蓝,对于岐黄之人,注定离不开这样的长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的最高境界,这种情感被称为“师父”。或许各位师父的人生经历各有迥异,但殊途同归,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仅禀赋了“优质基因”,更致力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佼佼者被誉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师承指导老师、岐黄学者、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优才等,是亟待保护的珍贵“中医药基因库”。《政策措施》的第二条明确提出了多途径、多层次地增加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使更多的中医后学随师之脚步而学中医、悟中医、用中医,这是打造仁心仁术工匠的必经之路。
, 百拇医药
    遵循中医药传承的内在逻辑,厚植工匠成长的“土壤”

    中医药传承离不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师徒间传承必须在“本来”“外来”“未来”三个向度同时展开。其中,“本来”是禀赋,是学术源流,是传统,是构成传承发展的根基;“外来”是异质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未来”是社会需求。“外来与未来”构成了传承创新的契机。如果说外来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是一种空间视角,那么未来目标则是一种时间视角。空间视角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多样性,时间视角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稳定性。从师承的传统,经由现代再到未来的创新,在时间张力上基于传统学经典、跟名师;而参照未来、回应现实,创新引领,方可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了三个向度,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其特有的生态土壤。《政策措施》的第三条就明确提出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在政策落地践行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学界的引领,评价体系的助力,行业的推动”必将成为土壤修复与改良的突破点,近远期将直接促进中医药人才数量、质量的飞跃。唯有让人才有平台、有舞台、有条件、有发展,才能让中医药传承创新之火燎原。
, 百拇医药
    启动“种子”的导、培、引、觅战略,加快中医药卓越传承

    对于大学的特质,其一《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意味着一所大学唯其常新,才有活力;唯其包容,才有其大。其二,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可持续培养高端人才的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更具使命与担当。作为中医药高等学府,无时不在、润物细无声得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使每一个进入者在此体悟到知识的存在、力量的来源、精神的成长,那一定会建立“中医药的信仰”,成长为“铁杆中医”。为此,《政策措施》第一条提出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此措施意味着率先启动中医“种子”的导、培、引、觅战略,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加快人才的成长,使中医院校名副其实成为孕育“种子”的摇篮。

    中医文化的复兴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是,卓越人才的师带徒培育必将是最有效途径。“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将三者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虽说中医学术渊深、天机敏妙,非聪慧之人、非志坚之人难以精通其道。但无论何时,只要“基因—土壤—种子”三位一体,守正创新中夯实中医药人才的基础,定能实现中医药的卓越传承,不断彰显其应有的科学魅力。(朱爱松), 百拇医药(朱爱松 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