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31期
编号:137685
构建“四梁八柱”治理体系 促进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3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以多种形式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医药领域积极响应,2015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明确后续一段时期工作的着力点是“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在全国中医药局长专题学习研讨班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指出,未来3年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转型期、赶超期,强调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以及对外交流全面发展。

    针对这一系列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我们应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产业能级提升的新挑战,加快构建中医药“四梁八柱”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百拇医药
    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明确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

    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医药是中国人对生命现象的一种独到的智慧,由于现代人对这种智慧解构不全面、理解认知的不深入,甚至表面化、符号化或者庸俗化,使得中医药理论难以被广泛和准确的认知。目前对于中医药经典理论的学习和课程设置也只强调经典理论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上还停留于经典理论本身知识的迁移和记忆,与现实临床与科研结合也不够精密,经典理法和方药治疗现代病的研究远未形成体系。

    因此,要加大中医药传统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改革中医药传承的现有模式,探讨中医药的普及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的创新,探索现代师承教育模式。需要大力突破惯性思维,把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支队伍很好衔接,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通过中医基础医学院与临床医学院“院院合作”平台,创新教师队伍的互聘任机制,建立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点对点”的跨学科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联合团队,将“六经之旨”与“当时之务”紧密结合,围绕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达到合理交际和有效磨合,引领中医学术逐步走向新的深度。
, http://www.100md.com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全过程人才成长的中医药教育链

    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仍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行业需求,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中医药人才成长强有力的支撑,三者构成了服务全过程人才成长的中医药教育链。

    继续教育包括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和专科医师的终身教育阶段,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了各类人才的成长轨迹,决定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中医药继续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高端和基层人才以及师资的系统化培训尚缺系统化实施。应建立贯穿中医药“全教育链”的国家培训制度,突破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固有模式,通过建设高层次人才的“优才学院”和基层人才的“农村中医学院”等机制,将“教育链”与“人才成长链”有效耦合起来,助力一流师资和卓越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高层次的师资力量来保驾护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临床和基础教育领域专家更是保障中医药特色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兼顾,落实重点环节,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传承制度,建立稳定而长效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师资发展机制,不断挖掘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核心要素,从而持续完善院校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推进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
, http://www.100md.com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探索中医药职业全体系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阶段中医药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特色病的诊疗中,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公共卫生人才缺乏,中医药应急处置地位弱化。在疾病的康复期,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市场呈现低端化,具有特色的有效康复手段还未显现。因此应面对健康中国战略,面对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强化中医药职业队伍的多元化建设,探索服务职业体系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要扩大中医药非医师系列技术人员培养,设置好岗位标准,同时建立中西医结合卫生应急动员预备人员规范化培训制度,依靠中医药院校和有关行业学术组织,强化教育准入机制建设。健康产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对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探索复合应用型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中医药跨学科交叉专业建设

    当前,中医药市场存在的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产业发展低端化等问题。从现实的角度看,单纯依靠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难以满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加大中医药交易平台和服务贸易规则的研究探索,通过经济、金融等综合调节手段,实现“行政”+“经济”双监控,建立以“产地”“年份”为标准的,“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可追溯、规范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产品市场是必然选择。而相应配套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区块链”“标准化”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应加快探索中医药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与区块链、标准化高度耦合的人工智能。
, 百拇医药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解决复杂、非线性思维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有着天然的耦合度。面对中医学术史争论最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优势,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概念溯源,规定内涵与外延,重新建构完善中医药语言体系和知识体系。此外,围绕培养新型产业人才和中医智能诊疗产品开发,探索产教研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双师队伍”等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体系,凸显医工结合、中西融通的特色,切实提高复合型中医工程特色人才培养质量。

    对标双一流建设,打造中医药院校教育“同心圆”

    学科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方向,高质量的学科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在学术传承中,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过程中,与时代相匹配的创新思维不足;在培养方案中,与信息化以及其他学科的结合不够,缺乏实现“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支撑。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医药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破解的瓶颈难题,需要各大中医药院校对接区域健康事业需求并据学校办学定位,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 百拇医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的文化底蕴,围绕精英人才培养特质,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科教融通、产教结合的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在“一体两翼”核心理念指导下,打造互相联动的“同心五行”工程。

    一是施行“沛然计划”现代中医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中医学教育规律以及现代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医人才“重继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开展融合师承优势的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和人文课程群建设、医教协同核心课程和实践体系优化、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学业评价模式改革、结合招生改革的基础教育“杏林青苗”培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贯通、人文与专业相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施行科技创新与教育现代化工程。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完善中医创新教育环境,依托一流学科的优势反哺教学,根据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制定项目驱动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训练、中医药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群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本科生授课、重点实验室面对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等等,实现创新思维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 http://www.100md.com
    三是施行教育国际化工程,对接“中医药走出去”战略要求,实现国际化视野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和全英语课程建设,本科生国际视野提升计划,海外中医中心健康服务体验和培训,海外名校联合培养与深造计划等等。

    四是施行教育信息化工程。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慕课研发中心和智慧学习平台,中医药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并且依托学校面向基础前沿的交叉科学研究院、继续打破学院界限,建设中医特色技能培训中心以及人工智能学院。

    五是施行跨学科专业教学融合融通工程,围绕未来中医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整体推进跨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通过实施对接学科交叉的“课程桥”建设、多学科整合式教学中心建设、实现“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综合配套、系统提升”的改革目标。

    五大工程依托3个A+学科及教育部一流学科,整合3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内一流附属医院资源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势,将产学研教一体化管理,共建更为开放、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同心圆。
, 百拇医药
    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做精做强中医药教育国际品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医药所蕴含的科技、文化特征和独有的规律,提升运用中医药这一独特资源,服务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动意识。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教育品牌已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包括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中医学本科及硕士学位项目、马耳他大学的中医(针灸)硕士学位项目、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的中医硕士学位(西学中)项目、法国勒内笛卡尔-巴黎第五大学的药学/中药学博硕士专业学位互授及课程互认项目,还有与主流机构开展的中医中心项目(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等。不仅如此,上海中医药大学还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合作,开展了针灸教育国际标准的研究工作,显示引领和占据制高点。

    中医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做的还是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努力打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各类高校的特色优势和发展定位,创立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包容和宽松的生态环境。《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阐明了万物生长规律,即“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中医药教育也应遵循这种原则,通过教育规律的“天气”和中医、西医、现代科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共建的“地气”交汇融合,共同培养立于中间的中医“人”,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现代化。(胡鸿毅), 百拇医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胡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