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31期
编号:137692
治肾功能衰竭的常用中药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31期
     生黄芪

    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排毒生肌之功。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二经。由于慢性肾病常见肺脾肾气虚,并常因脾虚湿蕴而致水肿等证。使用黄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故以生者为宜。临床应用指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动则气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虚浮白光白,舌淡有齿痕,脉细无力。常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及虚劳,表现为肺脾肾气虚者。

    黄芪还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临证时与太子参或潞党参、生白术、川续断、桑寄生配伍,以健脾益肾补气,主治脾(肺)肾气虚证;与制首乌、枸杞子、生地、太子参、生白术配伍,以益气养阴,主治慢性肾病气阴两虚证;配伍防己、生白术、连皮苓、生薏苡仁等,主治气虚水肿;配伍当归,补气养血,主治气血亏虚及低蛋白血症。《本经逢源》提出: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

    黄芪临床常用剂量:该药在临床常用30~50g,最大用量100g,使用时常与陈皮、半夏配合使用,防其助湿滋腻碍胃。

    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下瘀血、血瘀、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偏于泻火解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