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丝牡丹”说开去 ——段煦《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读后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的段煦所著《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第二版),因其图片质朴简练、语言通俗风趣、排版疏密适宜,有的篇章还时不时配上一个幽默的标题,很是吸引人。
我一改以往按照顺序读书的习惯,先满翻一遍,看个大概,再决定从哪个角度进一步深读。在“在花果蔬菜园里采药”编之“我的棉花骗局”篇里,看到“银丝牡丹”的提法,觉得很新鲜,就径直看这一篇。读后方知,原来上海人也会有这样的“沪式幽默”,书中说的“银丝牡丹”竟然是我国广大农村司空见惯的棉花。
据悉,很久以前棉花还曾经被选为上海市市花。作者用“银丝牡丹”“变色牡丹”和“桃子牡丹”去“忽悠”邻居,原本以为“得手”了,没想到被一位老者识破并有力地“揭穿”了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看到这里,顿觉神清气爽,朗声大笑,越看越过瘾,于是就接着看下去。
我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方兴未艾,作为中药专业人员,我也是单位中药资源普查小组成员。我们采药跟全国大多数兄弟单位一样,都是“地块”“资源大数据”和实地采样拍照做标本相结合的模式。段煦的《采药去》一书中采药的方法步骤,也是按照这个大概模式来编排的。
“在山上采药”编共16篇、“在花果蔬菜中采药”编有16篇、“在房前屋后采药”编也是16篇、“在动物世界里采药”编11篇,加上前言和一个“开放的结尾”之“采药趣事一箩筐”和“我的‘数码采药’背后”2篇,全书共62个篇目小单元。目录中大编目横排,小篇目竖排,横排从上到下顺序、竖排从右到左顺序,尊重规律,形式新颖;正文文字活泼、图片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多个年龄层次人士的阅读需求。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全书体例设计上是何等的匠心独运。
山上人迹罕至,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是我们采药的首选。在采药人耳熟能详的马兜铃、红叶、石韦、蚤休、卷柏、山荆子、夏枯草、毛樱桃、酸枣、刺五加和杏仁之外,书中还提到穿山龙、悬钩子、不老草、刺儿头和真假灵芝等。整体感觉是“既常见又新鲜”。至于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和动物世界里的中药数不胜数,正所谓“睁开眼睛一看,满目中药一片”。该书是对国人中药基本常识的普及读本,而且如果普及能从娃娃开始,那么作者段煦必定功莫大焉。
1986年春夏几个月间,老师多次带我们上山去采药,每次都是提前准备干粮、饮用水,以及标本夹、吸湿草纸、铁锹、药铲等,“有模有样”地上山去。然而,每次我们都是稀稀拉拉的队员回来,松松散散的标本放下,马马虎虎的鲜药处理,结果表明我们这轮采药经历不算成功。但是,那正是我们年轻时候难得的历练。没有那次集中的实地练习,我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采药。
如今,我们又组队整装要去采药了。还会是原来那样吗?我想,段煦的《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已然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汪正清), http://www.100md.com(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我一改以往按照顺序读书的习惯,先满翻一遍,看个大概,再决定从哪个角度进一步深读。在“在花果蔬菜园里采药”编之“我的棉花骗局”篇里,看到“银丝牡丹”的提法,觉得很新鲜,就径直看这一篇。读后方知,原来上海人也会有这样的“沪式幽默”,书中说的“银丝牡丹”竟然是我国广大农村司空见惯的棉花。
据悉,很久以前棉花还曾经被选为上海市市花。作者用“银丝牡丹”“变色牡丹”和“桃子牡丹”去“忽悠”邻居,原本以为“得手”了,没想到被一位老者识破并有力地“揭穿”了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看到这里,顿觉神清气爽,朗声大笑,越看越过瘾,于是就接着看下去。
我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方兴未艾,作为中药专业人员,我也是单位中药资源普查小组成员。我们采药跟全国大多数兄弟单位一样,都是“地块”“资源大数据”和实地采样拍照做标本相结合的模式。段煦的《采药去》一书中采药的方法步骤,也是按照这个大概模式来编排的。
“在山上采药”编共16篇、“在花果蔬菜中采药”编有16篇、“在房前屋后采药”编也是16篇、“在动物世界里采药”编11篇,加上前言和一个“开放的结尾”之“采药趣事一箩筐”和“我的‘数码采药’背后”2篇,全书共62个篇目小单元。目录中大编目横排,小篇目竖排,横排从上到下顺序、竖排从右到左顺序,尊重规律,形式新颖;正文文字活泼、图片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多个年龄层次人士的阅读需求。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全书体例设计上是何等的匠心独运。
山上人迹罕至,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是我们采药的首选。在采药人耳熟能详的马兜铃、红叶、石韦、蚤休、卷柏、山荆子、夏枯草、毛樱桃、酸枣、刺五加和杏仁之外,书中还提到穿山龙、悬钩子、不老草、刺儿头和真假灵芝等。整体感觉是“既常见又新鲜”。至于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和动物世界里的中药数不胜数,正所谓“睁开眼睛一看,满目中药一片”。该书是对国人中药基本常识的普及读本,而且如果普及能从娃娃开始,那么作者段煦必定功莫大焉。
1986年春夏几个月间,老师多次带我们上山去采药,每次都是提前准备干粮、饮用水,以及标本夹、吸湿草纸、铁锹、药铲等,“有模有样”地上山去。然而,每次我们都是稀稀拉拉的队员回来,松松散散的标本放下,马马虎虎的鲜药处理,结果表明我们这轮采药经历不算成功。但是,那正是我们年轻时候难得的历练。没有那次集中的实地练习,我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采药。
如今,我们又组队整装要去采药了。还会是原来那样吗?我想,段煦的《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已然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汪正清), http://www.100md.com(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