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M > 内伤发热
编号:138150
李可治内伤发热案二则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42期
     内伤发热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气郁、血瘀者为实,气血阴阳不足者为虚。一般而言,本病的病机转化多表现为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正气亦虚,而成为气郁气虚之发热,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案一

    刘某某,男,31岁,1984年5月28日会诊。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3日,从5月16日起,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无效,请中医协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病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中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灰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脉证合参,考虑今年夏行秋令,岁气偏凉,症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鲜生姜30g(切),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后得畅汗,半小时后便通,热退痛止,诸症均愈。

    按:伤寒方治病,只要辨证准确,多有覆杯而愈之效。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上世纪80年代初,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制,汉代1两,为今之15.625g。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

    案二

    张某某,36岁,1983年7月,伤暑吐泻之后,日晡发热,入暮单烧不寐,子时渐减,寅时复常,如此循环往复半月不愈。口淡不思饮食,时时自汗不渴,舌淡少华,六脉细数而急,120次/分。数脉见证多主热盛或阴虚。今患伤暑吐泻之后,暑必伤气,津液暴脱,气血必属虚寒。则所见之数脉,当属“数则为劳,数则为虚,数则为寒”之变局。今拟桂枝汤甘温益阳,和营固卫,加人参、乌梅、生龙牡酸甘化阴,固摄元气。服法遵桂枝汤例,于下午2时前服之,谨避风寒厚味。

    方药:桂枝、白芍各22.5g,炙草16g,红参10g(另炖),生龙牡粉各30g,乌梅30g,鲜生姜10大片(切),枣12枚。

    上药仅服1剂而愈。

    (本文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