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共荣的四个阶段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药物功效的探索发现与方剂的实际运用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既各自积累又互相促进,既相对独立又互依共荣,邓中甲称这种现象为“方药共荣”——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药物功效的探索发现与方剂的实际运用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既各自积累又互相促进,既相对独立又互依共荣,邓中甲称这种现象为“方药共荣”——邓中甲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
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存在着方剂与中药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现象。在最早的本草书籍中,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多为单味中药的直接作用,随着方剂在临床的运用日趋丰富,后世医家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直接功效,而是更多地掌握了间接功效(配伍后产生的功效)。随着本草书籍对中药功效记载的细化和深入,之后的医者在遣药组方时,对方剂配伍结构的运用往往能突破前人之见,所创处方更灵活多变。方药共荣的发展轨迹包括四个阶段,即重药轻方阶段,方药共荣的初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鼎盛时期。
重药轻方阶段
西汉之前,中药的使用还是以单味中药为主,如《五十二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绝大部分是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在方药的功用和配伍方面记载很少。由于缺乏复方配伍技巧等增效解毒手段,药性单一,所以药物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在此现象影响下,战国以前的治疗手段多以针灸、气功、导引、按摩等为主,而中药被统称为“毒药”。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了《黄帝内经》成书时期,《黄帝内经》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法度及禁忌做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基本结构要求,书中记载方剂13首,其中5个为单方,剂型包括汤、膏、丸。随着历史上中医理论和方剂运用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的控制取得了进步,所以在西汉后期,人们把对中药的称呼从“毒药”改为“本草”。“本草”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共出现3次。《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颜师古注曰:“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这一记载表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