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48期
编号:138395
借鉴现代文明成果自信发展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48期
     夯实中医人才基础当借鉴现代教育体系。我们既要强调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也要促进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两手抓”。多学科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提升中医医疗保健水平当借鉴现代医学成果。我们应以“创新不离宗”为基本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不断发掘中医精髓,提升中医综合诊治能力。

    促进中医药科研进步当借鉴当代科技成就。组分中药研究策略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为诠释中医药学科学内涵、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传统制药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推动中医药产业新发展当借鉴社会多维实践模式,形成中药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产业链,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

    有自信的人能清醒从容地与他人沟通交往,善于向他人学习长处,但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把得住自己,容得下别人,从善如流,扬长避短,敢于借鉴,海纳百川。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策略。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要与时俱进,辩证的借鉴是必然的发展路径,也是中医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本文就中医如何借鉴各种文明成果、自信发展,试论几个重要方面。
, 百拇医药
    借鉴现代教育体系,夯实中医人才基础

    尊重中医特色,构建相适应的中医现代教育模式。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这与中医药学科的特质有关:第一,中医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第二,中医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第三,中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既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更要遵循中医特殊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注重文理结合、古今贯通;以经典研习为基础,注重培养中医思维;以临床实践为关键,注重提高临床水平和辨证论治能力。

    吸收多元学科成果,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我们既要强调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也要促进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两手抓”。中医多学科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已涉及哲学、传播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论、工程学、天文学、热力学、地质学及物候学等多个学科,创建了一批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结合的新兴分支学科, 更加全面、系统、多样地展开中医药研究,使中医形成更加先进的学科体系, 更有力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解决时下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丰富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注入了当代社会新的活力。
, 百拇医药
    促进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中医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中医药传统教育方式是师承教育,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辨证思维,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医药现代教育方式是院校教育,其形成了相对规范系统的培养体系,实现了培养人才的规模化,并具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等专业,专、本、硕、博等层次,满足社会多元的人才需求。现代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是有互补效力的。目前,中医药现代教育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模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主、结合学术流派传承为特点的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模式、“5+3+X”相贯通的培养模式也在试验中。

    借鉴现代医学成果,提升中医医疗保健水平

    以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为支撑,突出中医防病治病优势。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独特性,比如,基于“司外揣内”“四诊合参”及“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基于自然主义的丰富的防治手段和灵活的干预方法,基于“天人合一,正气为本,阴阳自和”的中医健康观和养生观。其方法多样,包括药物(含食疗)疗法和针刺、推拿、艾灸、刮痧、气功等非药物疗法。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应以传统诊疗技术为支撑,突出优势。第一,突出中医在防病方面的优势。中医预防手段简单、多元化,具有适应症广、医疗成本低、易推广应用的突出优势,如中医导引、针灸、中药预防等。第二,突出中医在某些治疗领域的优势。中医学在骨科、肛肠科、皮肤科、妇科、儿科、老年科、心血管疾病、防治外感热病等领域,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难治疾病、某些急性病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第三,突出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中医的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医技术方法,帮助人们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
, 百拇医药
    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适度结合,提升中医综合诊治能力。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一般是指借助现代医学先进工具和设备,对疾患的认知更加微观、更精准地观察人体正常情况下生理及异常情况下病理的动态变化。中医综合诊治能力,是将一种以上的治疗方法依照中医综合诊治的基本原则科学组合配用。我们应以“创新不离宗”为基本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不断发掘中医精髓,提升中医综合诊治能力。第一,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中医诊断能力。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如彩超、CT、电子内窥镜、心电图等,直观、准确,可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提供进一步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形象客观地展现给医生用眼、手、鼻等无法获得的诊断信息,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的、现代化的、能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依据。适度结合,不是单纯的借鉴,我们应该引领中医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检测等高新技术结合创新,逐步形成中医微观辨证体系,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结合,有效提升中医诊断能力。第二,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中医治疗能力。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中医有了很多创新疗法,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比如电针、智能艾灸床等。中药产业是科技融合的重要领域,如中药现代化种植、破壁提取、生物发酵、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超微颗粒等,极大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 http://www.100md.com
    借鉴当代科技成就,促进中医药科研进步

    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促进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第一,运用科技促进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四诊客观化的研究包括四诊理论与四诊技术的现代研究,四诊设备的开发研究及相关设备的应用研究等,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与研究成果。舌诊仪、脉诊仪、面诊仪、耳诊仪等一大批中医诊察设备已遍及神州大地,并走出国门,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疗效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方剂配伍与组分中药。张伯礼和王永炎院士等提出的组分中药的概念,开辟了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初步诠释了方剂作用规律——“方剂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多组分作用在多靶点,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而起到治疗作用”。组分中药研究策略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为诠释中医药学科学内涵、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传统制药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升。组分中药是源头创新,中医药研究者开始寻求与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等领域科学家进行跨学科合作,特别是借助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打开“中药黑箱”开辟了道路,将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第三,道地药材传承创新研究。比如,“本草基因组学计划”利用组学技术研究道地药材基原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阐明中药防治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促进道地药材研究从经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前沿,开辟了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全新领域,对于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意义。
, 百拇医药
    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助力中医药临床科研。第一,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促进中医药临床工作。首先,互联网提升了中医药临床工作的社会机会。其次,信息技术是加速中医药临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主要渠道。再次,真实世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中医临床研究思路,其可行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关注。第二,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首先,互联网可促进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医药科研工作。其次,大数据时代新的中医药科研模式已现雏形。再次,基于互联网技术促进中医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借鉴社会多维实践模式,推动中医药产业新发展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第一,形成中药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产业链,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首先,运用中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研发高效、安全、方便的中药新品种,构建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其次,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人工繁育等技术和创新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提升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水平,有效保障中药产品质量。再次,通过加强生产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快推进绿色无害、优质高效的现代中药农业发展,着力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劲的优势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第二,构建以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以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手段,以中医个体化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为优势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体系。首先,针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技术标准、服务效果评价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对服务效果进行总结和完善,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其次,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将科技成果高效、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设备、方法和成果。
, 百拇医药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中医药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一,发展中医药养老产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第二,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第三,发展中医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中医药”发展迅速,主要包括研发中医药相关APP、知识库和智能终端产品;应用互联网实现预约挂号、在线查询、云支付、智能中药房、中医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功能;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加强对外贸易;依托互联网开展中医药线上讲座,推广中医药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第四,发展中医药健身休闲产业。结合中医特色优势,健身休闲场馆可开设融健康、养生、医学、运动于一体的特色课程,改变单一的服务模式,增加服务内容的厚度,提高健身服务水平,如将健身与健身前后中医保健相结合。第五,发展中医药食品产业。比如,开发中医药保健食品,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食品科学理论相结合,把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第六,中医药除了能与以上提及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外,还可扩展到其他产业。如与文化产业结合形成的相关产业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设计、雕塑、环境艺术、视觉艺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培养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开发各种中医药文创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创产业。
, 百拇医药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医文化魅力

    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意义深远。《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将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力度推动中国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与世界健康文化互学互鉴,推动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第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第四,抢占全球传统医学领域话语权,谨防海外局势对中国本土中医的“倒逼”。

    中医药文化正向世界展现独特魅力。第一,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据《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已先后在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验过中医药治疗的人数已经达到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二,中药贸易与开发方面,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数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我国中药产品贸易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中医药国际教育方面,每年(疫情之前)约有13000多名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同时,国内一些中医药院校也与海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成果显著。第四,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共设立海外中心49个。一批中医药/针灸世界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积极合作,为推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作出贡献,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国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标志着中医药正式接入国际主流医学这一分类体系。第五,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截至2019年5月,ISO/TC249已颁布中医药国际标准45项,我国在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第一,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差异,既是海外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隔阂也是优势。第二,国内中医药发展壮大,是海外传播中医药自信发展的基石。第三,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和中医药立法,是海外中医药自信自强的有利保障。第四,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传播团队,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种兵”。第五,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协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需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战略,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同时,需要多领域合作,运用“中医+”思维,开拓创新,多元整合传播传媒、国际化发展、商业经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教育等领域,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工具和专业人员,合力运转。而且,其海外传播需要三因辩证,秉持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制宜观,综合考虑世界各国国情,尊重差异,寻求共性,对症下药,重点突破,以点带线,不断激发和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潜力和活力。

    总之,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是中医发展的根本,敢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信虚心,守正创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时俱进,实现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何清湖 严暄暄 陈小平), 百拇医药(何清湖 湖南医药学院 严暄暄 陈小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