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三月荠飘香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名句,大意是说阳春三月桃李芳菲,却经不住风雨的洗礼。真正的春色,是在原野溪头盛开的荠菜花里。荠菜萌于严冬,茂于早春,星星点点的小白花是报春的信使,独特的清香连着许多人对儿时野味的美好记忆。
春食荠菜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荠菜营养丰富,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护生草”。民间一直流传着“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农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又称“重三”“春禊”,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一种宴饮、游玩、踏青活动。每至这一天,人们盛装出门,集于水边,用芳香的兰草沐浴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洒头身,意在驱除邪气,祈求福祉。妇女们梳好自己的秀发,争相采摘溪边的荠菜花插在发髻上,这就是“三月三,插荠丹”的风俗。洗漱完毕,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水之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就是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雅事——曲水流觞。
民间也有用荠菜煮熟鸡蛋,置于河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的游戏,称为临水浮卵。这种游戏后来演变成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民俗。现在江南一带依然盛行,每至农历三月三日,家家户户都采摘或争购荠菜,连根带叶与鸡蛋共煮,然后调入食盐,将鸡蛋连同汤菜服食。据说把荠花插在头上,或服食荠菜鸡蛋,不仅能驱邪治病,还能带来好运。清朝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初春时嫩苗可作菜食,清明节后可采全株作为药用。
汉末《名医别录》载荠菜:“主利肝气,和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明目,益胃。”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荠菜味甘、性平,入肺、胃、肝、肾经,入药具有明目、清热、利尿、治痢等功效,适宜于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外感发热、目赤肿痛等病症。荠菜中含有大量植物纤维,能促进排便,因而又被称为“净肠草”。
“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荠菜历经风霜,精华天成。在很多人心中,它不仅是一种清香的野味,还代表着平安和吉祥,是人们舌尖上的故乡。(纪淳望)(纪淳望 南昌大学)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