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99期
编号:139915
冬病夏治在三伏
http://www.100md.com 2021年7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99期
     现在各大中医机构都推出了“三伏贴”,在初伏、中伏、末伏一共贴3次,一年为一疗程,连续贴三年。

    冬病夏治理论渊源

    “冬病夏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的“春夏养阳”理论。针对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相应治疗,从而使疾病减轻或治愈。“冬病夏治”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天时相应”及“治未病”思想。通过“春夏养阳”可以纠正机体阴阳平衡。除了穴位贴敷,还可以应用针刺、艾灸、内服中药等传统治疗方法。以隔姜灸为例,利用姜的热性,加上灸的作用,功效卓著。针刺如“烧山火”针法可产生热感,温阳散寒的效果明显,具有益气、温阳的补益效果。“冬病夏治”除了针对常见的虚寒型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病症,还可应用于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当然,具体哪些疾病可用“冬病夏治”理论进行调养,还得依靠正规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出个体化诊治方案。

    日常调护顺应夏气

    《黄帝内经》指出夏季养生应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句话指出夏天人们应晚睡早起,情志保持舒畅,切忌发怒,使精神适应夏气,则气机疏泄顺畅。

    在心理层面切勿有大喜大悲、激动愤怒等极端情绪。不良情绪在夏季最先伤心。心主神志,心伤则神乱;心亦主血脉,心伤则脉乱。在饮食方面,宜补充足够的水分,可多食用西瓜、冬瓜、丝瓜、薏米、绿豆等食物,清心解暑。饮食宜少油少甜,可适当增加盐分,切勿贪食生冷,否则伤及脾胃,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的症状。夏季细菌滋生较快,谨防急性胃肠炎、痢疾等发生。适当运动,应选择在清晨、傍晚等凉爽时段进行,运动方式宜缓和,如散步、打太极等,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一定要注意避免大汗伤津耗气。有条件多进行户外活动,走到山林溪涧,呼吸清新空气,疗愈身心。三伏期间闷热难耐,切勿贪凉快而袒露肚脐腰腹。室内空调冷气十足,造成了室内外较大的温差,建议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尤其从室外进入室内后,应避免空调冷风直吹侵袭,造成伤风感冒或骨关节疾病的发生。每日可用淡盐水冲洗鼻腔,促进鼻腔毛细血管舒缩,避免冷热刺激引起过敏性鼻炎发生。

    三伏天是夏季养生关键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绝佳时机。懂得顺应天时,将身心保健融入日常生活中,促进气血阴阳平衡,才能起到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的效果。做好应季养生保健,勿错过冬病夏治好时机。(佟帅), http://www.100md.com(佟帅 北京市海淀医院)